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商家村,每逢村里趕大集,宋玉蘭都會從集市上抱回一大捆菜葉子。別人扔的菜葉,在她手里卻成了寶貝,這是她養殖的土元的“伙食”。自從前年搞起土元養殖,她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這得益于淄博響水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青山在張店農村推廣的土元養殖項目。人才引進來,項目跟著走。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制定《山東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方案》,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采用差異化、針對性引才用才措施,下好鄉村人才振興“先手棋”。
進入采摘季,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的 “八零小伙”休閑農業園里游客絡繹不絕。當地 “80后”小伙兒王芬學是這家休閑農業園的負責人。自從推出 “私人訂制”服務后, “回頭客”越來越多,園區從當初80畝擴大到如今300多畝。
從當年只知道種植單一的蔬菜水果,到現在種植藍莓、火龍果、百香果,還引進了珍珠雞、波爾山羊、巴馬香豬,農業休閑觀光游搞得紅紅火火,短短幾年時間,王芬學迅速從種植 “小白”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前不久他參加了一家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組織的外出觀摩,回來之后,又在休閑農業園區內搞起了民宿,還新增了戶外拓展拉練項目。
山東實施鄉村技能培訓計劃,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并將培訓對象進一步聚焦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領辦人和骨干人員身上,分類型、分層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現了從 “簡單培訓”到 “精準培育”的轉變。截至今年6月,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已覆蓋主要農業縣 (市、區),累計培育從事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13萬人、認定2.5萬人,初步打造了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此外,山東還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每年分層分批培訓基層農技人員5000人,力爭5年內輪訓一遍。
進入盛夏,淄博市張店區蘇氏農科創業園的多肉植物交流展吸引了不少購買者和咨詢者。“95后”的張洋選擇回鄉創業,在蘇氏農科創業園的孵化下做起了“職業農民”。目前,他已在淄博建有多個多肉養殖展銷基地,一年收入幾十萬元。
蘇氏農科創業園現已進駐300多家農業創業項目,其中有30多家完成了孵化。 “我們的創業園吸納的群體主要是返鄉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新興創業人才。”創業園負責人蘇付標說, “入園項目必須與農業有關。”
山東推動鄉村振興人才引進來、沉下來,通過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促進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為重點,培養心懷農業、情系農村、視野寬闊、理念先進的 “新農人”。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技術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包村包項目、法律服務等方式,支持、參與鄉村振興。
此外,山東推動以縣鄉為主體,選派鄉村振興指導員,對鄉村組織的工作指導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市、縣 (市、區)選派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據膠州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介紹,膠州選派了150名駐村 “第一書記”,同時配備了一名聯村局長、一名聯村黨員企業家和一名 “第一書記”助理,共計600名聯村黨員、干部,發揮專業知識、部門優勢,推動政策、項目、資金等資源向鄉村傾斜,上下聯動、精準發力。
據介紹,為了推動指導農業發展,山東每年組織1萬名農業科技人員到生產一線,加強關鍵時節、關鍵環節的技術指導。與此同時,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開展創新創業服務,提供科技、信息、資金、管理等支持。預計到2022年,全省科技特派員隊伍規模將達到1萬人,實現涉農縣 (市、區)科技特派員服務全覆蓋。
“在我們這兒,評高級職稱更注重‘療效’了。”一位鄉村醫生興奮地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山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好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聘、創業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建立 “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專業技術職稱評價使用制度,側重考察實際工作業績。比如,為推動醫療人才走向基層、留在基層,山東設立基層衛生高級專業技術崗位,實行評聘結合,對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重點考核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護理、康復等綜合服務。
吸納優秀人才進入村級干部隊伍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山東多地拓寬選配 “村官”路子,通過單位選派和社會公開招聘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靠得住、有本事、群眾認可、公道正派的中青年和農村能人擔任村干部。 “我們還重視后備村干部隊伍建設,把返鄉務工青年、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培養與發展農村黨員結合起來,建立一支年富力強、素質優秀的后備村干部隊伍。”汶上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洪正表示。
針對部分人才無法 “全職”扎根農村的情況,山東多地采取柔性方式留住人才。膠州農業局負責人介紹,針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鄉村發展急需的農業技術人才,他們精選一批專家學者組成 “周末專家”隊伍,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等業余時間到農村一線進行服務。
堅持嚴管與厚愛并重,山東加大對農村優秀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對長期在基層工作且業績優異的農業科技人員、農技推廣人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鄉村學校教師等按照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獎勵結果列入職稱評審標準。此外,農村在職職工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政府還給予1000~2000元的技能提升補貼。
(潘俊強)
2018年以來,臨猗縣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立足“精細”下功夫,圍繞“精準”做文章,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調查摸底、教育培訓、認定管理等工作,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臨猗縣建立學員數據庫,采集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信息23467戶,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奠定基礎。完善師資庫,堅持外聘專家與鄉土專家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師資庫含金量,圍繞全縣農業發展狀況選定培育內容。夯實硬件設施,對所有培育機構的教室、餐廳、實訓基地等配套設施進行完善。精準認定職業農民,今年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01名,涵蓋蘋果、冬棗、葡萄、櫻桃、石榴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示范引領作用。去年,忠定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王萬保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林紅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3家合作社入選山西省50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吳中定、王萬保、王新平、鄭偉4人入選山西省百名優秀新型職業農民名錄。其中,王萬保被授予山西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稱號。
(范小艷)

7月23日上午,山西省忻府市忻府區在市輕工職業技術學校舉辦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手)培訓班,參加開班儀式的有區農村委員會科教科科長候鑫娥、區農機中心主任董清秀、有關站室負責人、承擔全區深松整地作業項目的5個鄉鎮的農機服務站負責人及50名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手)。
在開班儀式上,中心主任董清秀介紹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的目的和重要性,要求參訓人員抓住本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習機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并進,通過培訓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帶頭人。
這次培訓為期六天,采取課堂理論教學和戶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培訓內容涉及新型職業農民職業道德與素養、安全駕駛與操作技能、農業機械構造原理與維修保養,強農惠農政策。培訓期間將組織參訓人員觀摩大型農機經銷企業、農機示范合作社、高效農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