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麗
近日,安徽合肥有市民反映,該市部分公辦幼兒園存在開辦“親子班”、變相“兜售”入園“優先權”的現象。記者前往安徽省某廳級機關幼兒園和安徽省直機關某幼兒園暗訪發現,兩所公辦幼兒園均存在招收“親子班”學生用以“預定”直升本園小班名額的現象,收費數千元一個學期。(6月22日 澎湃新聞網)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政策得到有效落實,“以權擇校”“以錢擇校”等現象基本杜絕。但在學前教育階段,“擇園熱”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入園難”“入園貴”仍然是教育領域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
相比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公辦資源相對較少,特別是優質公辦園更為稀缺,有限的學位,很難滿足公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民辦幼兒園雖然數量龐大,但辦園質量參差不齊,好的民辦園收費較高。相比之下,公辦幼兒園顯然有著辦學水平較高、收費較為合理等多重優勢,成為家長爭奪的“對象”。在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自然給了某些公辦幼兒園牟利的可乘之機,學前教育招生公平由此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礎。既然當前的學前教育優質資源尚不能滿足全體適齡幼兒的入園需求,那么嚴格執行招生規定,做到陽光招生,就應成為學前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優質公辦幼兒園開辦“親子班”、變相“兜售”入園“優先權”,實質上就是“以錢擇校”“以權擇校”的直接體現。據報道,這樣的“親子班”其實就是變相收錢,上課的機會極少,且均由父母陪伴,幼兒園連看護的責任都無需履行,何來教育之說?更甚的是,這種“親子班”還不是想上就能上的,沒有一定關系,連交錢都找不到門。公共教育資源成了某些人斂財的工具,成為小群體享受“特權”的“后花園”,自然會引起公憤。
作為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公辦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資源的主體,對引領學前教育發展、平衡民辦幼兒園收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切實讓優質公辦幼兒園發揮其應有的杠桿作用,就必須保證公辦幼兒園招生公平,而“占坑班”不僅破壞了教育公平,還擾亂了教育秩序,損害了公辦教育形象,必須堅決取締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出現學前教育“占坑班”這樣的違法違規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優質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因此,要想從根源上杜絕這類現象,還須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投入,不斷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優化公辦幼兒園布局,盡可能地滿足群眾的入園需求。同時,還要大力推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通過政府補貼等有效形式,將民辦優質幼兒園的學費降下來,讓更多老百姓入得起園,讓更多適齡孩子能享受到優質而公平的學前教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