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舌華錄》十五記中明代官員左英綸在《示兒》一文中叮囑子女說:“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拒賄賂贓錢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其意為:大丈夫在權貴門前不腿軟,任諫官要敢于直言,做史官要秉筆直書,拒受賄賂贓款要堅決,當別人向自己進讒言時不要輕信。
據《明史》記,左英綸多年做官,宦海沉浮,但一向清正廉潔,自律甚嚴,居官有節,官聲極佳,幾次調遷,百姓均用萬民傘相送。左為官能得善終,全身而退,美名遠揚,青史留痕,全靠這“五硬”心得,即使今天讀來,仍正氣凜然,對于端正官風,嚴肅吏治,不無借鑒意義。
左英綸的“五硬”,簡化一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身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受到各界關注和熱議,因其振聾發聵,確實說到了問題要害。平心而論,關于從嚴治黨,反腐倡廉,我們的制度、原則、紀律、措施,已經多得無以復加,但不少都失之于軟,流于形式,如何讓其變硬,變權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干部的“自身硬”,如果沒有這個“自身硬”,說什么都是空的。
說到“自身硬”,我想到一則小故事。1935年6月中旬,紅軍部隊進駐藏民區,斷了糧。饑餓中的賀敏仁走進一座喇嘛廟,沒找到吃的,便撿了百十個銅板,準備下山給大家換些干糧,這就違反了群眾紀律。怎么辦?有的建議斗爭他,有的主張開除他的軍籍。因為特殊地域特殊環境,師領導決定嚴肅軍紀,下令槍斃了17歲的賀敏仁,雖然他是毛澤東的內弟。事后,毛澤東勸慰妻子賀子珍:“我們就是要用紅軍鐵的紀律來要求部隊,也包括自己的親人!”紅軍紀律就是這樣硬起來的,而硬的紀律恰恰是打勝仗的重要保障。
1938年9月,云南省主席龍云最寵愛的女兒報考聯大附中落榜,龍云讓秘書長去找梅貽琦疏通。因為梅貽琦在主持西南聯大時得到龍云的許多幫助,他們關系很好。但秘書長為難地欲言又止,龍云發怒道:“你還不快去!”秘書長小聲答道:“我打聽過了,梅校長的女兒梅祖芬也沒被錄取。”龍云頓時愕然氣消,從此不再提及此事,悄悄讓女兒上了一所普通中學。不走后門原則就這樣硬起來了,西南聯大的牌子就這樣硬起來了。
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心理與行為實驗室曾作過一個“水果與幼兒”的實驗:在一個幼兒園,甲房間老師從筐里拿出一些又香又甜的熱帶水果對幼兒們說:“這些水果有毒,你們不能吃!”不過說完之后,他自己卻吃了一口水果,邊吃邊離開了房間。結果不到5分鐘,就有94%的幼兒去拿水果吃。乙房間老師也說了同樣的話,他自己沒有嘗水果就離開了房間。10分鐘后,只有約7%的孩子禁不住水果的誘惑,偷吃了水果。教育效果就這樣硬起來了。
反之,如果沒有毛澤東在執行軍紀方面的“自身硬”,鐵面無私,而是對自己親友網開一面,紅軍鐵的紀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紅軍就做不到令行禁止,就成了烏合之眾;如果沒有梅貽琦校長的“自身硬”,不讓自己的女兒走后門,那就擋不住七大姑八大姨都往學校擠,擋不住各種關系戶“搭便車”,西南聯大也就成了三流學校,就不可能培養那么多大師出來。明朝重臣張居正出臺了許多廉政措施,遺憾的是,他一方面要求下屬官吏清正廉潔,一方面自己卻大肆揮霍,收禮受賄。正因為他沒有做到“自身硬”,其反腐敗措施也就硬不起來了,最后流于形式,為時人詬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要想風清弊絕,氣正人和,干成一番大事業,那就得紀律硬,制度硬,法規硬,作風硬,而領導干部的“自身硬”則是其中之關鍵,道理很簡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為官者必須時時牢記:“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須自成。”(明·錢琦語)
編輯: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