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對問題的深度提煉,搭建出相應的物理模型,可以使課本中抽象不易理解的物理結論變得形象具體,易于學生理解。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想要通過合理搭建模型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化抽象為具體,揭示本質;抽取主要信息,辨別主次;開展自主實驗,發現規律。
關鍵詞:高中物理;搭建模型;教學策略;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1-0084-01
物理是一門具有特別強邏輯性的學科,通過對復雜難懂的物理知識進行整合提煉,搭建出相應的物理模型,能夠使問題變得簡單易懂,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學生通過搭建物理模型,對模型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可以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避免了畏難導致的對物理學習的抵觸心理。
一、化抽象為具體,揭示本質
高中物理之所以不容易理解,令很多學生感到畏懼,就是因為這門課程十分抽象,各種物理定律或者物理概念的定義都抽象難懂。因此,為了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搭建物理模型,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化為具體生動的物理模型,揭示物理概念的本質,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例如,必修一中的“圓周運動”一節對于圓周運動具有的各項性質的定義十分抽象,如角速度ω即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角度ω=Δθ/Δt,線速度v為該物體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距離即v=Δl/Δt。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借助圓規的原理構建圓周運動的物理模型,在使用圓規畫圖的過程中,一秒的時間內鉛筆在紙上畫出的圓弧長度,即是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而鉛筆與中心針的連線所走過的角度,就是圓周運動的角速度。搭建了這一物理模型之后,學生再遇到有關角速度與線速度的問題時就能夠迎刃而解。可見,在圓周運動教學中通過圓規模型的構建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能夠使物理知識變得十分生動形象,并且將該知識點所涉及的物理本質揭示出來,易于學生的理解吸收,并且使學生舉一反三,真正地學會學透“圓周運動”這一節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抽取主要信息,辨別主次
物理這門課程所要講授的就是各個事物基本原理,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然而正是因為各個事物之間所具有的復雜聯系,所以物理現象的分析以及物理模型的搭建變得復雜混亂。因此,想要正確清晰地分析物理現象,就一定要分清主次,抽取某一現象中的主要信息,忽視次要的內容,從而合理構建物理模型。例如,“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這兩部分內容所涉及的題目中,大多給出了好幾種物體之間力的相互作用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就給學生學習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因此,學生在分析時一定要分清主次,提取主要的信息。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要分析的物體既受到了其他物體施加的力又向其他物體施加力,此時一定要弄明白現在分析的是哪個物體的受力情況,之后對該物體的受力進行分析,而不用管它是否給其他物體的作用力。之后可以按照“一重、二彈、三摩擦、四其他”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分析,結合具體的題目去決定采用整體分析還是隔離分析法,這樣就搭建出了物體受力分析的簡單物理模型,掌握了受力分析的方法。
在物理教學或者是講題時,教師應時刻注意教導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抓住題干中的主要信息,分清主次,結合在授課中搭建的物理模型對題目迅速進行分析。這樣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并且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做到活學活用。
三、開展自主實驗,發現規律
物理是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因此物理教學也不能離開物理實驗的支持。教師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簡單的自主實驗,依托實驗搭建該知識點對應的物理模型,在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領會所要學習的內容,發現其中所存在的物理規律,從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例如,在學習“光的偏振”一節時,學生由于初次接觸往往不能夠迅速理解。這時,教師可以使用兩塊偏振片,借助簡單的自主實驗,幫助學生搭建光的偏振的物理模型,使學生理解光的橫波的概念。實驗過程如下:自然光是在各個方向上有振動強度相等的光,首先通過一片偏振片使其只具有一種方向上的振動,然后用另一塊偏振片放在前一塊的后面,緩慢地旋轉偏振片,可發現當后面一塊偏振片的偏振方向與前一塊夾角α=90°或者270°時I=0,光強最弱,當慢慢地轉向與前一塊夾角α=0°時光強逐漸增加直到I1=I2,從而驗證了光是一種橫波,體現了光的偏振現象,并搭建出了偏振光的物理模型。
通過在課上開展簡單的自主實驗,學生對光的波動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因為光具有只有橫波才存在的偏振現象,所以光也是一種橫波。借助這一實驗,學生搭建了有關光的波動性的物理模型,從而完善了對整個光的波動性的原理以及性質規律的理解。
綜上所述,物理這門課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教師的教學方法適當,在物理教學過程當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搭建豐富的物理模型,就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課上學習效率以及分析解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對物理的信心,向更高深的物理領域前進。
參考文獻:
[1]張靜,郭玉英,姚建欣.論模型與建模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價值[J].物理教師,2014(06).
[2]趙鵬飛.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建構能力的培養[J].物理教學探討,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