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我們應該清醒的意識到一種矛盾,農村經濟建設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當前,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是亟待解決的燃眉之急,各種生態問題與環境資源的利用復雜交織,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環境、損害了農民的有效利益。綠色發展理念是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角度提出來的,主要包括節能減排及污染物治理等方面內容,對于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 綠色發展理念 農村 生態環境 保護 農業發展
作者簡介:夏宏艷,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90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他還多次表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繼續依法推進,不斷探索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的路子”。構筑美麗鄉村,是勾勒美麗中國圖畫的重要一筆,是推動農村全面發展、綠色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務實之舉。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亦或是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都不能忽視美麗鄉村的建設。所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分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從綠色發展的角度來統籌研究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問題,對不斷推動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而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綠色和諧健康有序的生活環境追求呼聲也越來越大。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現階段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筆者對1989年至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進行了數據分析。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最明顯,盡管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環境破壞和資源短缺問題依然嚴重。當前農村面臨著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生活和生產污染物隨意排現象,其后果是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粉塵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下面主要從農業發展、農村環境建設、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等四方面進行分析: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協調加劇環境污染
一方面,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致使土壤污染嚴重。農戶普遍認為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提升農作物產量,這不僅使得土壤保水保肥功能有所下降,破壞了農業益蟲的生存環境,還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一些對農作物處理不當的方式方法也對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不小沖擊。大部分農戶選擇將秸稈堆放在田間或直接燃燒,在這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有害物質,會導致出現酸雨和霧霾天氣,對人體與其他生物的健康均帶來嚴重威脅。再者,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伴隨排放的廢氣也給大氣帶來嚴重的污染。
(二)農村環境建設實質性進展不明顯
放眼農村,目之所及,水污染現象遍布各處。幾乎未經處理的村民生活、生產等產生的大量污水直接排放,極大的破壞了原有的水質,農村用水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在農村環境建設中,因基礎設施不完備、管理機制不完善、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不高,農村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臟亂差現象嚴重。所謂“垃圾圍村”,會帶來二次污染源,破壞空氣質量、危害身體健康。
(三)鄉鎮企業技術相對滯后造成嚴重污染
目前,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出現了大批鄉鎮企業,農村經濟如雨后春筍爭相發展。仔細審視這種現象,不難明白,雖然大批的鄉鎮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某些經濟效益,但都是建立在以犧牲農村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之上。一些鄉鎮企業因生產技術不夠先進、污染處理力度不夠、生產安排缺乏合理性等,再加上為了追求利潤而對自然資源大肆開發,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嚴重制約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城市污染物向農村轉移
中國的經濟在迅猛增長,城市發展也蒸蒸日上。但一些問題卻不斷凸顯出來,很多城市在靚麗的外表下,往往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伴隨的是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多,而現有的垃圾處理體系還不夠完備。在垃圾處理存在巨大缺口的背后,城市周邊垃圾污染日漸嚴重。分析現狀,一方面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夠健全,垃圾運送的制度、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多數生活垃圾隨意被轉移到郊區或者農村填埋,“城內清爽干凈,城外垃圾遍布”成為許多地方見怪不怪的現實。另一方面,隨著城鎮環保監管的嚴控,一些高污染企業開始遷往城郊或者農村,導致大量的污染物流向了農村。
二、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根源探析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由于歷史、環境、區位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勢嚴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一)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太過粗放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由過去的傳統農業迅速向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不可避免會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如治理不善、高耗低產等問題。且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引導下,農民逐漸走出去,人手短缺以及農業技術不高等都會導致對農村生態資源的粗放式利用,進而危害自然環境。依靠擴大耕地面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方式來增加收益不僅會浪費有限的農業資源,使得農業產品的質量難以達標,既沒有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又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與污染。
(二)地方政府職能弱化
由于目前各級政府對生態環境治理模式都是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治理范圍寬、區域廣,效果很不理想。農村環境污染又具有種類多、治理難度大、源頭分散等特點,因此,該模式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顯得效率低下。同時,地方政府在推行農村污染治理項目時,片面追求完成結果而缺乏合理、科學的計劃和落實,行政效率低下;在處理鄉鎮企業污染的同時,又要考慮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陷入兩難境地,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再者,一些政府部門或基層工作者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宣傳不廣。大家的農村生態環保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清,認識不夠,沒有起到帶頭示范。
(三)生態環境治理資金、技術支持不夠
從現狀來看,注重經濟建設忽視生態建設的問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且是普遍現象;從投入來看,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做的努力遠遠不夠,經費投入也相當有限,致使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不達標,甚至落后,無法按時、按質、按量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從方法來看,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推進過程形式單一,宣傳效果不濟,治理成效不顯著。究其原因,一方面,重城市輕農村現象一直存在。長期以來,生態環境治理經費幾乎全部投入到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治理中,而農村環保部門工作經費時常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區和部門推進該項工作的過程中,籌集資金的渠道單一,過分依賴政府的專項資金扶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鞏固和達效。
科學技術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生態環境治理也必須大力依靠科學技術手段。但目前現狀是,政府費了很大力氣來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但是仍舊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有的甚至是相當關鍵的問題,比如:環保科研隊伍建設不足、環境治理技術相對落后、生物技術與農業技術貫徹不夠等。
(四)農村環境保護體制缺失
我國在環保立法方面形成了以《環保法》為主的法律體系,涉及眾多方面,但重心仍舊偏向關注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管理、約束的法規條例相對較少,難以為有關執法提供法律依據。當前,有許多農村地區尚未構建完整的環保機制與執行隊伍,很多地方執法手段不多、執法效果不佳;廣大農村還未成立專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相關法律法規條款不完善、不細致、不精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推進。
(五)宣傳意識不強,宣傳方法不多
總體上說,我們國家的環保宣傳教育是以城市為重點的,對于農村環保教育往往缺乏針對性的宣傳。所以,廣大農民對為何要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為什么要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夠,認識不夠。另外,相對于環境問題而言,農民更看重的是經濟利益,導致對于政府下達的環境污染處理措施置若罔聞,進而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
三、解決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綠色發展理念宣傳
習近平同志說:“如果不現在就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將來要還的欠賬會越拖越多”。因此,我們應該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要加大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統籌發展理念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利用新媒體技術積極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發揮作用,切實增強生態環保意識。要想守住藍天白云、留住綠水青山,就必須要嚴格保護耕地、提高土壤潛力、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實施凈土工程。一旦公眾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作用
充足的資金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的起點,因此,政府必須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政府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屬地生態環境優劣,不斷引進新的工作機制,設備設施,全面投入到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中。同時,因資金缺乏,導致農村環保設施建設落后,無法充分發揮其環保作用。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協調,爭取更多生態環境改善專項資金投入,保障農村生態建設工作的有序運行。
(三)完備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為有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深入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要有更加完備的生態補償機制、工作落實機制、責任追究機制,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行政法規建設,科學合理的保護農村生態資源,有效管理農村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在當前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還需要在法律法規基礎上加強監管,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鄉鎮企業進行整改或停工,在源頭上消除污染。此外,還需要強化監督機制。這樣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步領會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自覺進行環保監督,從而保證生態環保工作的穩步實施。
綜上所述,農村生態環境破壞愈發嚴重,農村生態資源日益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應該擔負起屬于我們的社會責任。積極投入到國家“藍天保衛戰”相關工作,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大治理。有效扭轉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的頹勢。有關部門應該以更加輕盈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負責的態度,重視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打組合拳,打配合戰,鐵腕治理,長效治理,精細治理。廣大群眾應該以更加認真、更加嚴肅的認識,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員”、“協調員”,讓環保宣傳觀念深入人心;政府應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建立與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從小處著力,從基礎著手,打贏、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戰,提高生活質量、保障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劉德海主編.綠色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