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靜
摘要:內部控制是保障組織權力規范有序、科學高效運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組織目標實現的長效保障機制。本文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述,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改進措施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是保障組織權力規范有序、科學高效運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組織目標實現的長效保障機制。內部控制既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一項重要管理活動,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規范公共權力的運行,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搞好內部控制建設,能夠合理保證單位經濟和業務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能夠有效防范舞弊、預防腐敗,起到制度籠子的作用,對于完善運行管理,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有待改善
一是內部控制意識淡薄。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一把手”重業務發展輕內部管理,對內部控制認識不深、重視不夠,內部控制觀念僅停留在“要我內控”的層面,內部控制建設工作疲于應付。二是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一些單位內設機構和管理層級不合理,崗位職責不清晰,導致越權行事或推諉扯皮,增加不確定風險。三是人力資源政策與措施有待改進。關鍵崗位工作人員不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不相容崗位未能完全相互分離,對員工的培訓不夠,員工的獎懲與業績關系不大導致不注重學習新業務、新知識和能力提升等。四是內審機構不健全。許多單位無內審機構,或內審機構形同虛設,內部監督作用大打折扣。
(二)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內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未能有機融入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二是完整性不夠,制度內容片面,未能涵蓋經濟、業務、權力活動的方方面面。三是制衡性不夠,各制度間相對獨立,缺乏全局意識和統籌考慮。四是適應性不夠,制度修訂、完善不及時,不適應實際管理需求。五是未建立重大事項集體研究決策制度。
(三)內部控制不能有效執行
一些單位雖然建成了內部控制系統,但缺乏高層重視、有效普及培訓和監督檢查,缺乏流程化,且內部控制建設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執行大打折扣。
(四)內部控制評價水平不高
一是評價模式選擇不嚴謹。以目標為導向和以要素為導向的評價模式適用于不同發展環境的單位。許多單位未對照實際情況就隨機選取一種評價模式,模式選擇不具備嚴謹性導致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得不到保障。二是評價指標缺乏全面性、科學性,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三是評價程序不規范。四是評價系統不合理。以內部評價為主,導致監督有效性得不到保證。
(五)內部控制尚未形成長效機制
一是一些單位在內部控制體系建成后,不注重對全員進行培訓。二是內部監督評價流于形式,外部監督檢查整改不到位。三是誤認為內部控制體系建成后就一成不變、一勞永逸,忽略風險重估,沒有按照適應性原則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不斷完善。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改進措施
(一)逐步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內部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體系有效設計和執行的基礎和保障。一是提高內部控制意識。各級財政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要加大對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的內部控制培訓,使“一把手”樹立正確的風險防范意識,內部控制觀念實現從“要我內控”到“我要內控”的轉變,以上率下積極帶動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同時,通過專題培訓加大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形成上下聯控的良好局面。二是合理設置組織機構。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和管理層級,明確崗位職責,并落實關鍵崗位定期輪崗或專項審計要求;成立單位“一把手”負總責的內部控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作為單位內部控制實施的牽頭機構。三是完善人力資源政策與措施。選拔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的關鍵崗位工作人員;決策、執行、監督等不相容崗位實現有效分離和相互制約,堵塞管理漏洞;加強員工培訓和引導員工自學相結合,提升員工綜合素質;建立獎懲機制,并嚴格考核落實。四建立健全內審機構。設置內審機構或內審人員,加大內部審計,充分發揮內部監督作用。
(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管理制度
加強制度建設,匯編形成內部控制制度手冊,夯實內部管理,以制度建設推進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一是貫徹內部控制理念,將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內部授權審批控制、歸口管理、預算控制、財產保護控制、會計控制、單據控制、信息內部公開等控制方法有機融入內部管理制度。二是整體把握單位經濟、業務和權力活動的特點,高點站位,形成涵蓋管理層面和業務層面,內容完整、相互制衡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三是當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單位內部環境變化時,及時更新制度,確保適應實際管理需求。四是建立健全議事決策機制,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和會簽,必要時組織專家論證,實施技術咨詢。
(三)保障內部控制有效執行
一是單位負責人帶頭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二是制度流程化,明確關鍵控制點,加強全員培訓,增強貫徹執行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三是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客觀性、規范性原則,積極開展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并逐步加大公開力度。四是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相結合,發揮單位內審、紀檢、監察部門的內部監督作用,形成監督合力。五是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及審計部門等外部監督檢查,以落實整改促進內部控制執行。六是以信息系統為支撐。結合單位實際,以購買第三方軟件或自建等方式,通過系統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徑,將經濟活動、制度流程、控制方法等嵌入信息系統,實現控制層層分解,監督環環相扣,全程有據可查,有效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促進內部控制有效執行。
(四)提高內部控制評價水平
一是結合單位實際,選擇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模式,為得出真實的內部控制評價結論奠定基礎。二是充分考慮外部環境、單位特點和發展現狀,結合風險評估結果,設計全面、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三是明確評價方法和具體流程,通過規范的評價程序,降低評價的隨意性,提高評價工作的客觀性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四是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依規開展內部自評工作,必要時引入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均較高的第三方參與,提高評價客觀性。
(五)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長效機制
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時點工作,但其運行和維護卻是一項系統化、常態化的工作,關鍵要把建成的內部控制體系在日常工作中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的落實下去,切實發揮對單位的管控作用。一是持續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使其深入、全面掌握內部控制規范的核心要義,全員參與、上下齊控,在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的同時有效化解廉政風險。二是通過強化內部控制評價和監督檢查,主動優化內控體系,有效發揮內部控制體系對制約內部權力運行、防范廉政建設防線、落實主體責任的積極作用。三是要適時風險重估,并匯總、整理和分析形成書面報告,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動態完善,不斷提高內部控制體系與單位實際情況的貼合度。
參考文獻:
[1]李曉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17 (08):65-66.
[2]尚曉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與思考[J].農場經濟研究,2017 (12):20-22.
[3]薛秀芳.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影響因素與實踐探討[J].財會學習,2018 (06):191-192.
[4]李愛民,郭和軍.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 (27):36、38.
[5]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Z].2012.11.
[6]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