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
摘要:應收賬款管理是企業流動資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應收賬款內部控制程序的不健全造成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工作成效不佳,通過指出應收賬款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應收賬款內部控制要素,從而提升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和運營資金的水平。
關鍵詞: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優化
一、內部控制在應收賬款管理中的意義
應收賬款作為一項企業運營資金的管理內容,內部控制的缺失,導致應收賬款的劇增,影響著企業正常的運營和資金的周轉。為改善資產質量,提高風險意識,需要不斷優化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加強風險防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壞賬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二、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存在問題
(一)內控意識欠缺,內部控制制度缺失
多數企業追求經營業績的增長,對客戶把關不嚴,客戶履約風險評估不到位,賒銷政策隨意性大,忽視應收賬款存在的問題,當客戶出現信用風險時,造成應收賬款不能收回。盡管有的企業也制訂了較完善的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制度,但沒有完全意識到執行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到位,內控制度形同虛設,應收賬款內控措施不能嚴格落實,應收賬款風險不能有效應對。
(二)風險防范意識薄弱,部門責權不清
企業管理層缺乏風險意識,忽視客戶信用調查與評估的重要性,為完成企業短期銷售目標,大量采用賒銷策略擴大市場,對潛在的壞賬風險存有僥幸心理。銷售部門只管銷售卻不注重客戶的動態管理,僅關注銷售不關心回款;財務部負責應收賬款對賬,但對客戶的時時情況和交易背景了解不深,無法有效地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尤其當款項發生逾期時,在向客戶追款時兩個部門則相互推諉,貨款遲遲不能及時回籠,導致企業運營資金出現緊張。
三、優化應收賬款內部控制要素
企業建立和優化應收賬款內部控制應遵循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應收賬款內部控制作為內部控制的一部分,包括以下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應收賬款內部控制的優化是在原有各要素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和細化,逐步推動內控制度完善和健全。
(一)改善內部環境
提高管理層風險意識,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加強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建立,注重對應收賬款的精細化管理;明確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職責權限,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將更有利于風險控制及業務開展;財務人員要提升認識,轉變思維,更多的往管理財務角色轉變,通過財務數據、工具對應收賬款進行動態管理,而業務人員要了解財務常識,關注應收賬款賬期,財務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動應收賬款內部控制開展。
(二)注重風險評估
完善客戶風險評估機制,注重資信管理,最主要的是通過了解客戶歷史上的履約情況對客戶進行綜合評價,在核查客戶的信用期滿時的支付能力時,要核實客戶的財務情況,特別是運營資產的數量、質量以及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客戶的資產情況和財務狀況是客戶進行應收賬款償付的重要保證。同時,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判斷風險的發生頻率,合理調整客戶的信用政策,不斷降低應收賬款風險。
(三)完善控制活動
對客戶的授信要建立規范的審批流程,各部門要明確具體責任,層層把關,按規定的權限審批。先由業務部審核客戶資料的真實性,再由業務部、財務部、法務部等部門通過專題會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客戶的資信、財務狀況、法規風險等方面形成決議,然后經公司相關領導審批后在授信額度范圍進行賒銷。要加強應收賬款的動態管理,完善應收賬款催收過程,對逾期賬款的發生要有預判性,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同時將應收賬款逾期時間、金額、資金成本等指標引入績效考核體系,作為對各業務經營層考核的依據,強化責任意識,促進業務良性發展。
(四)加強信息溝通
應收賬款相關的部門應建立緊密的溝通聯系,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合理,協調一致。企業可以結合信息系統的建設,疏通應收賬款管理流程,做到信息共享,溝通通暢,通過加強內部信息溝通,打通內部信息縱向、橫向傳遞渠道,做到信息反饋準確及時;對應收賬款實施追蹤管理,保持與客戶的信息與溝通,定期主動詢問客戶經營狀況,建立合作互贏關系,以合作的態度與客戶進行溝通,了解客戶的反應、要求,及時解決可能產生逾期的糾紛。
(五)強化監督
定期對應收賬款內部控制進行自我評估和各部門的內部監督,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和重要部位,把應收賬款客戶準入、賒銷審批、跟蹤管理等控制作為監督的重點,需要對應收賬款內部控制的情況進行持續地檢查和監督,找出應收賬款業務流程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及早發現應收賬款內部控制的空白點,對于存在的風險點及時查漏補缺,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不斷完善制度和流程。在內部監督的基礎上,借助事務所審計、政府部門檢查等外部監督力量對企業應收賬款進行管理,定期進行內控制度評價,有促進應收賬款內控制度程序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海彬.企業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16(20).
[2]王慧琴.企業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