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中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失笑散最早見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有五靈脂、蒲黃兩味藥,書中言“治產后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可見其藥效甚佳。自宋代始,《普濟方》《丹溪心法》《本草綱目》《濟陰綱目》《景岳全書》《傅青主女科》《血證論》《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著中均有關于失笑散的記載,時至今日失笑散仍被廣應用于臨床。如芍藥甘草湯合失笑散加味治療原發性痛經[1]、失笑散加味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2]、失笑散加味預防髖部術后異位骨化[3]、失笑散合黃連溫膽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等。本文整理有關失笑散的古代文獻,探究失笑散使用劑量、劑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特點,以傳承醫方精髓,為臨證提供參考。
以中醫典籍大型電子叢書《中華醫典》(該叢書收錄了民國以前中國古代中醫典籍1000余部,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醫類電子出版物)為數據源,完成失笑散古代文獻檢索。
2.1 檢索策略 以“失笑散”為檢索詞對電子書內容進行全面檢索,完整保留原文中關于劑量、劑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癥的內容,整理為原始文獻。
2.2 文獻納入標準 納入文獻需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方名為失笑散者;②方劑組成為蒲黃、五靈脂或以蒲黃,五靈脂為君藥者;③明確記錄失笑散主治病癥者。
2.3 文獻排除標準 文獻有以下任意條件者均予以排除:①方劑組成中不含有五靈脂、蒲黃者;②組方中蒲黃、五靈脂不是君藥者;③有方無主治病癥者;④內容重復者。
2.4 文獻標準化處理 基于歷代文獻在記載或描述上的紛繁差異,對納入的文獻進行必要的規范或標準化處理。即對相同含義的不同表述進行統一,相近表述適當歸并。
2.4.1 病癥的標準化 參考《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關于病癥的命名描述對信息條中涉及到病癥進行標準化處理。例如:“其人或歌舞談笑,或怒罵坐臥,甚者逾墻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調,號佛名神”標準化為“癲狂”;“兒枕塊”、“兒枕痛”標準化為“產后腹痛”;“產后眼暗頭眩,甚至悶絕不知人事,口噤神昏氣冷”標準化為“產后血暈”。
2.4.2 劑量的標準化 納入文獻年代最早為宋代,最晚為民國,參考許國振[5]關于古今中藥計量換算的考證,宋至清末(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按照一錢=3.73 g,一分=0.373 g換算;民國到公元1986年按照一錢=3.125 g換算。
2.4.3 煎服方法的標準化 劑型:將劑型規范為為丸劑、散劑、膏劑、湯劑。(丸劑是將藥材粉碎為末后加入不同輔料加工成丸劑送服;散劑是將藥材粉碎為末后送服;膏劑是將藥材粉碎為末后加入不同輔料熬成膏狀,直接服用或送服;湯劑為藥物進行一定時間的煎煮,服用其藥湯;前期制作成丸散膏,后期又經過煎煮服用藥汁者一律按湯劑處理。) 煎服方法:將煎服方法規范為水煎服、酒煎服、醋煎服、童便煎服。例如:“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食前溫服。”規范化為“醋煎服”;“酒半盞,水半盞,煎七分,食前服。”規范化為“酒煎服”。
經檢索得到文獻729條,依據納入排除標準剔除后,共得到失笑散古代文獻508條。
3.1 劑量 失笑散文獻中涉及劑量者共109條。未說明五靈脂、蒲黃所占比例者,均以五靈脂、蒲黃按1∶1比例配比后的總重量計算劑量,失笑散劑量從二分到八錢不等。其中,明·王肯堂《胤產全書》所載使用劑量最小,為二分;劑量最大的文獻為清·唐宗海《血證論》蒲黃三錢,五靈脂五錢。使用劑量出現頻數最多的為二錢,共78次,占劑量總數的57.78%。詳見表1。

表1 古代文獻中失笑散應用劑量
3.2 劑型 失笑散文獻中涉及劑型者共188條,其中以湯劑使用最多,其次為散劑,膏劑和丸劑出現較少。其中湯劑、膏劑經過煎煮加熱,共105條文獻,占總體比例55.85%;散劑、丸劑為非加熱劑型,共83條文獻,占總體比例44.15%。詳見表2。

表2 失笑散劑型
3.3 煎服方法 納入文獻中涉及煎服方法的條文共154條,煎服方法共計4種。出現頻數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醋煎服(94條)、水煎服(76條)、酒煎服(75條)、童便煎服(24條)。宋元時期以醋、水使用頻數較多,明清時期以醋煎頻數最高,酒、水煎服其次,亦有童便煎服。民國時期以醋、水煎服方法使用較多。詳見表3。

表3 失笑散煎服方法
3.4 主治病癥 記載失笑散主治病癥的文獻共508條,涉及病癥25種。出現頻率從高到低依次是產后腹痛(26.38%)、心痛(16.14%)、產后心痛(13.19%)、腹痛(12.20%)等。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腹痛、心痛、腰痛、脅痛、胃脘痛等疼痛性疾病出現頻數為481條,占總體的94.69%;產后腹痛、產后血暈、胞衣不下、產后發熱等產后病出現頻數為426條,占總體的83.86%;崩漏、殺血心痛(婦人血崩而心痛者)、痛經、月經不調等月經病出現頻數為76條,占總體的14.96%;產后血暈、癲狂等神志病出現頻數為75條,占總體的14.76%。宋代失笑散主要用于治療心痛、小腸疝氣、產后腹痛等;明代失笑散擴展治療產后血暈、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絕、痛經、殺血心痛等;清代又將其應用于癲狂、胃脘痛,胸膈痛等。詳見表4。

表4 失笑散應用年代與主治病癥對照表
基于文獻整理可知,失笑散劑量范圍為0.746~29.840 g,最常用量為7.460 g(二錢)。按照五靈脂、蒲黃1:1比例計算,單味藥的使用劑量范圍是0.373~14.92 g,最常使用劑量為3.730 g。藥典中蒲黃的使用劑量為5~10 g,五靈脂的使用劑量為3~10 g。失笑散古代文獻的最大用量較藥典多,但最常用量符合藥典的規定范圍。
文獻中涉及的煎服方法有醋煎服、水煎服、酒煎服、童便煎服,其中以醋煎服出現頻次最多。陳嘉漠《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不同煎服法其功效各有差異:醋因其味酸性溫,功能疏肝解郁,化瘀止痛,故醋煎適用于肝郁血瘀證;酒因其味辛性熱,能通血脈,行藥勢,破瘀止痛,故酒煎適用于起病較急,病情較重的血瘀證;《本草綱目》云:“小便與血同類也,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諸血病也。”《中藥大辭典》(第1版)中言其功效為“滋陰降火,止血消瘀”,故童便煎藥活血止血,既適用于血瘀證,也適用于因血瘀而致的出血證。失笑散用于產后惡露不絕的煎服方法為用醋熬成膏,再入水煎服,加強化瘀之效;閉經、產后血暈、胞衣不下,病勢急或重,多采用酒煎服或酒送服;童便煎文獻最少,多用于產后瘀血上沖導致的心痛或真心痛,活血止痛降沖逆。
失笑散劑型包括湯劑、散劑、膏劑、丸劑,其中應用較多的為湯劑和散劑。李東垣言“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劑便于攜帶,服用便捷迅速。故散劑適用于急性發作的疾病。湯液吸收快,作用強,故有“湯者,蕩也”之說。《圣濟經》云:“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滌除邪氣者,用湯最宜。”故湯劑適用于病情較重的疾病。因失笑散所治病癥多為產后腹痛、心痛、產后血暈、胞衣不下等發病較急、病情較重的疾病,故多使用湯劑和散劑。
失笑散治療疾病廣泛,但在治療中又獨具特色:痛證:以腹痛、小腸疝氣等腹部痛證為主。此外還包括敗血上沖心胸導致心痛;肝經氣滯血瘀導致脅痛;瘀血留擾胸膈導致胸膈痛;血滯胃脘導致胃脘痛等;產后病:以產后腹痛、產后心痛、產后血暈、胞衣不下為主;月經病:以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多用。
以上為古籍中失笑散劑量、劑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癥等內容的淺要論述,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