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宏
近日,小米赴港遞交招股書廣受關注,被稱為今年最受矚目的一次IPO。然而,就在小米創始人雷軍先生意志滿滿的時候,一份環保組織發給港交所的調研報告卻給小米的IPO蒙上陰影。
環保組織在報告中直指小米的數家“疑似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問題,小米涉嫌披露違規。在小米回應中,小米承認“本集團若干現有供應商曾經違反環保規定”,且“我們的供應商違反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可能會導致我們停止向用戶供應產品,使我們的銷售成本增加,對我們的業務營運及財務業績有重大不利影響”。
應該說,此次環保組織對小米的質疑,既是對小米過往經營理念和行為的一次檢視,同時也是對于小米今后發展模式轉變的敦促。
小米此次為何遭遇質疑?我們從“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一二。我們可以將市場競爭劃分為“單純市場競爭”“環境導向競爭”和“全面責任競爭”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管理目標、原則、對象、標準等都有所不同。當前,以可持續性商業為潮流的市場競爭正朝著“全面責任競爭”的階段發展。
顯然,以“性價比之王”為主要賣點的小米基本上停留在“單純市場競爭”,沒有邁入“環境導向競爭”和“全面責任競爭”階段,沒有完全采取與這兩個競爭階段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小米的管理目標依然主要關注于更高的質量和更低的成本,管理對象主要是產品本身,對“環境導向競爭”階段的環境管理,小米顯然重視不足,缺少與產品管理一樣重要的環境管理目標。同時也對“全面責任競爭”階段的管理對象——利益相關方缺乏足夠重視,表現在利益相關方管理中,對于供應商/鏈的風險和機遇認識不足,缺少和供應商/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合作共贏的意識。
在以往的IPO中,對于包括環境管理、供應商管理和信息披露三項內容在內的社會責任,并沒有今天這樣受重視。如今在資本市場上,在證券交易所中,負責任的投資意識越來越強,對于企業的環境管理、供應商管理和非財務信息披露等社會責任管理也更為重視。這說明,昨天可以單純依靠成本和價格優勢打贏市場的企業,在今天和明天,未必會自然適應可持續商業潮流的發展。
作為民族品牌,小米曾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也希望小米能夠將此次IPO作為新起點,補上社會責任領域的三大課程,在可持續商業潮流中扮演領導者角色,這將創造小米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