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亮
摘 要: “露筋娘娘傳說”先后經歷了由鹿到人、由醉漢到貞女、由貞女到女神的三次形象轉變。第一次形象轉變的推動因素是傳說動力,第二次是理學觀念,第三次則是漁民信仰、帝王關注與河臣治水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推動。
關鍵詞: 露筋娘娘傳說 人物形象 形象轉變 文化因素
“露筋娘娘的傳說”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傳于揚州江都、邗江、高郵、興化等地區,又因露筋祠在大運河邊上,古代旅經此處的墨客騷人多駐足瞻仰,題詞作詩,以評論露筋女事,所以它在外埠,特別是江淮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明朝文學家王彝在作品中提及“其初傳之田夫野老口,后來學士,大夫詩歌頌萬口如一唇”①。可見當時露筋娘娘傳說在當時影響廣泛。它雖然沒有四大傳說著名,且情節不復雜,但它浸透著歷史文化,并對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高郵、江都一帶民眾的思想產生過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傳說中主人公的形象,或者說傳說的主題大致經歷三次轉變,這當中充分反映了各時代的不同時代脈搏與主流思想。一是由鹿到人;二是由醉漢到貞女;三是由貞女到運河保護神。總的來說,第二次轉變對于傳說流傳的影響最大,使得傳說得以廣泛流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三次轉變,即由貞女向運河女神的轉變,這是露筋娘娘形象的重大轉變。
一、由鹿到人:傳說動力的需要
關于此傳說最早的類似記載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江德藻的《聘北道記》。
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梁先有邏。此處足白鳥,故老云:有鹿過此,一夕為蚊所食,至曉見筋,因以為名②。
江德藻生于梁武帝天監八年(公元509),卒于陳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③,又由“故老云”得知,此傳說并非發生于江德藻生活的時代,而是在此之前,也就是說關于此傳說原型最晚是在南朝陳文帝時期。這里的“白鳥”,并不是指鴣鷺之類有著白色羽毛的鳥,而是蚊子的別名。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上》說:“白鳥,蚊也。齊桓公臥于柏寢,謂仲父曰:‘吾國富民殷,無余憂矣。一物失所,寡人猶為之悒悒,今白鳥營營,饑而未飽,寡人憂之。因開翠紗之幬,進蚊子焉。”④因此,所謂“白鳥”即蚊蟲;“露筋”,早期稱為“鹿筋”。
之后與此傳說相關的記載是在唐代段成式的著名筆記《酉陽雜俎》:
相傳江淮間有驛,俗呼露筋。嘗有人醉止其處,一夕,白鳥姑嘬,血滴筋露而死⑤。
段成式為唐末人,相比《聘北道記》所記載,傳說主人公由一只鹿變成了醉漢,除此之外的傳說情節基本相同,都是在邵伯附近,都是被蚊子叮咬“血竭露筋而死”。
關于傳說的這一典型性演變,首先是因為傳說流傳的動力性因素。對于傳說而言,其要想長久流傳必須有一個能夠引起人們記憶波動的情節,最初的主人公為一只鹿。在草叢中死去了一只本就屬于野外的動物,這對于聽說者來說顯然不夠具有吸引力。對于江德藻而言,其記載的情景很有可能是有人目之所及,所以“故老”才有流傳,為了渲染當地蚊蟲之盛。
相比而言,對于野外蚊蟲叮咬而死的這一傳說背景,主人公是一個人就顯得更加能夠引起聽說者的興趣,增強傳說流傳的動力,到了段成式的時代,傳說的主人公已經由鹿變成了人。
除此之外,封建社會對男子家庭觀念的要求也是推動此傳說演變的多元文化因素之一。封建社會對男子家庭觀念有很高的要求,男子一旦婚娶之后就不應該徹夜不歸。傳說中的醉漢不僅酩酊大醉而且是在野外過了一夜,這對于封建社會而言是不可原諒的,傳說中醉漢的結局是封建社會中對男子晚歸的懲戒。
二、由醉漢到貞女:理學觀念的推動
我們對比傳說在今天的版本來看,段成式所記載的兩傳說都與女性無關,而是更多的是對于“露筋”這一地名由來的記載。到了宋代,更多文本記載集中在傳說文本本身,最著名的是卒于宋徽宗時的書法家米芾。其于紹圣元年(1094)所作的《露筋之碑》⑥中,露筋的傳說有了新的演變和發展,碑中有“則澤國之女噆膚露筋”的記載。其具體的內容在現存的資料中,明都穆的《重刻露筋碑記》較詳,云:
露筋貞女祠,在高郵城南三十里水次,余以升斗之祿,奔走南北。嘗雨至祠下,詢之父老,考之州志,露筋女不知何許人,亦莫解其時代。舊傳與其嫂夜行,時溽暑蚊盛,道有耕舍,嫂止宿,女獨立門外。蚊嘬之至曉,女死而其筋見焉。州之人遂為立祠⑦。
南宋學者王象之《輿地紀勝》⑧、祝穆《方輿勝覽》⑨都有“舊傳有女子夜過此,天陰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寧死不失節。遂以蚊死,其筋見焉。”兩位地理學者都強調了“露筋”來歷是“舊傳”。此后人們即于此處立祠以祀,將被蚊蟲吸血而死的姑娘作貞女看待。
《嘉慶高郵州志》的編者雖苦于“其時代皆無明文,舊志亦參錯不一”,但仍將這個故事完整地敘述出來:
露筋女,不知何許人。會有行役,與嫂俱抵高郵郭外三十里。值天暮暑雨,蚊甚厲,托宿無所。道旁有耕夫舍,嫂止宿焉。女曰:“嫌疑宜避。”堅不就。竟以是夜吮死舍外,其筋露焉。后人哀之,為立廟貌,遂名露筋⑩。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傳說故事已基本定型,主人公已經由醉漢正式轉變為女性形象,并且有了基本的故事脈絡,即姑嫂二人趕路至此,嫂欲投宿,姑念及貞節,堅不肯就,露宿野外蚊蟲叮咬而死。此傳說正式成了宣揚封建貞節觀的文本,這一轉變與理學觀念密不可分,貞節觀是宋明理學的核心觀念之一,宋代興起的理學觀念向來提倡“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貞節觀念,其對于“露筋娘娘傳說”當然極感興趣。米芾在碑文中將露筋女的貞節與伯夷叔齊的高尚節操相提并論。
露筋女的這一形象轉變為其創造了巨大的生命力,此后的歷代文人對此也是不惜筆墨,“題露筋”詩文成為一種潮流,康熙皇帝更是親自題寫“節媛芳觸”匾額懸掛于露筋祠,并親封露筋女為“唐時烈女”。
三、由貞女到女神:民間與官方的期望
盡管人們最初是將露筋娘娘當作貞女看待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卻更看重露筋娘娘作為利運和運河船民保護神的一面。
在漕運興盛的時代,露筋祠(鎮)是運河沿線的重要碼頭。明清時期,無論是漕船、商舶還是漁舟,從露筋祠前經過,船民、商賈、運丁和旅客都愿意入廟拜祭,他們或冀望露筋娘娘的庇祐,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意興隆,或祈求出航安全,滿載而歸,官員和運丁們則祈求漕運順暢,萬事如意。總之,露筋祠的出現,正好給出沒風浪或乘坐舟船的人們心靈以極好的慰藉與寄托,并由此產生了一些“庇民兼利運”的故事。對于祭拜“運河女神”,其中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麟慶所寫的《鴻雪因緣圖記》。
嘉慶二十年(1815年),兩江總督陶澍押運回空漕船回江南,北風勁吹,湖水凍結受阻,陶澍乃入廟祭禱,第二天即冰化凍開,船只得以順利南歸。陶澍當時寫了《告露筋女神文》,后來又寫了五言長詩《漕河禱冰圖八十韻》。后來羅小隱據此著有傳奇《禱河冰》,寫陶霖巡潛,船到露筋祠,河水結冰,船不能行,御史到露筋祠禱告,露筋神女為之開凍云云。清漕運總督阮元曾有“隔岸近鄉井,分風扶漕舟,庇民兼利運,神閘接湄洲”的詩句以贊美露筋娘娘。道光年間大學士祁春圃的《露筋祠》詩寫道:“江蘋誰薦女郎祠,轉漕年年賴護持。聞道秋風歸來晚,壁間惆悵禱冰詩。”還有故事說,由于露筋祠位于河西隔堤之上,正是湖河不分的區段,每至夏秋風雨兼旬,黃淮合流從洪澤湖南下邵伯湖,西堤單薄,常有決堤之危,因此,每當洪水漲至祠址腳下,便如碰到銅墻鐵壁,反彈而回,悄然退去。
由此可見,祭祀露筋娘娘和南方海船水手們祭祀的媽祖娘娘有著同樣的目的,一是乞求海運航行時的順利與安全,二是祈求運河航行時的順利與安全。
(一)漁民信仰需要
當時民眾的接受心理是露筋娘娘向運河女神轉變的主觀因素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縣李固渡以西人為地掘開黃河大堤,黃河經滑縣南、濮陽,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注入泗水,又由泗水入淮河,經徐州、宿遷、淮安沿線的淮河入海,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河奪泗入淮”,從此黃河流經蘇北地區長達700余年,黃河河道長期被用作運河河道。
黃河的流經在給蘇北水路交通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頻繁的黃河水患。頻繁發生的黃河水患給蘇北運河沿岸當地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和巨大破壞,黃河水患對蘇北地方社會的危害無疑是導致蘇北運河區域包括揚州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運河沿岸的水神信仰很多,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金龍四大王、天妃娘娘和龍神信仰。以金龍四大王為例,明朝揚州境內的金龍四大王廟有兩座,到了清朝已經激增至30座。由此可見,當時運河水患給當地人民帶來的信仰上的影響,露筋娘娘作為當時揚州江都地區較為繁盛的祠堂之一,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來往多運河漁民,來往祭拜之人對于河運安全的訴求自然最多,這也是推動露筋娘娘向運河女神轉變的主觀因素。
(二)帝王親臨關注
除此之外,明清時期帝王關注也在客觀上給漁民提供了信仰場所。清代漕運盛興,露筋驛成為南來北往的重要碼頭。清康熙帝南巡時聽說露筋的故事傳說,很為露筋女的傳說而感動,在第六次南巡時為露筋祠書額“節媛芳躅”四字,置于祠內,贊揚露筋女堅貞的節操。乾隆第三次南巡時曾寫下《題露筋祠》詩:“烈女唐時傳露筋,米襄陽老有佳文。若論菇苦冰霜操,畫棟雕梁寧所欣。”稱贊露筋女忍受著痛苦,守住了貞操。
雖然乾隆皇帝題寫匾額的初衷是贊揚露筋女的貞節觀,但是帝王的關注無疑使得這座本來并不恢宏的小廟成了當地重要的祭祀場所,之后歷代官員均對露筋祠有修繕之舉。乾隆南巡當年即由兩淮運使李斯佺捐資重建。此后則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兩江總督百齡捐修,道光十三年(1833)觀察李彥章建樓三楹于祠的左側,稱為“三十六湖樓”,這當是露筋祠規模和香火最盛的時期。
(三)河臣治水推動
除了帝王的關注外,當地官員將修建運河保護神廟宇作為治理黃運水患的手段也在客觀上推動了露筋娘娘向運河女神形象轉變。漕運和河工在明清時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兩者都和黃運河道的治理密切相關,限于當時的科技和手段,面對頻發的黃運水患,明清河臣們往往感到手足無措,崇祀水神,借助神靈的力量平息水患,無疑成為重要手段。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水神的“顯圣”多發于堵塞黃運決口或治理水患之時,河工告竣或水患平息之后,官員便會奏報水神“顯圣”事件,祈求皇帝敕命祭神或官員與地方民眾祀神。
清朝建立后,繼承了明王朝崇奉漕運之神的傳統,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金龍四大王和天妃等水神被列入國家祀典,加封金龍四大王為“顯佑通濟之神”,“廟祀江南宿遷縣”。明清國家祀典的認定對推動水神信仰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明清朝廷的倡導下,蘇北地方官員修建了用于祭祀各種水神的廟宇,并制定了隆重的祭祀禮儀,明清國家及地方官員對水神祭祀的重視亦推動了水神信仰的盛行。陶澍“禱河冰”等眾多關于露筋娘娘“庇民兼利運”的例子使得當地民眾越來越重視露筋娘娘對運河的庇護作用。
露筋娘娘從貞女到運河女神形象的轉變是其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一個傳說能夠得以長期流傳,它必須和時代的脈搏相應合,反映時代的主流思想。
注釋:
①[明]胡翰.胡仲子集十卷始禮稿十四卷王常宗集四卷補遺一續補遺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5.
②轉引自(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歷代筆記小說大觀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9.
③許嘉璐,主編.楊忠,分史主編.(唐)李延壽,撰.二十四史全譯南史[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254.
④李昉,編纂.孫雍長,熊毓蘭,校點.太平御覽[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81.
⑤[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歷代筆記小說大觀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9.
⑥水賚佑.米芾書法史料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268.
⑦[清]沈之本.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46嘉慶高郵州志道光續增高郵州志[M].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1:卷十一上,三十.
⑧[清]王士禛,著.惠棟,金榮,注.宮曉衛,孫言誠,周晶,閆昭典,點校整理.漁洋精華錄集注上[M].濟南:齊魯書社,2009:91.
⑨[宋]祝穆,編.[宋]祝洙,補訂.宋本方輿勝覽附人名引書地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19.
⑩[清]楊宜侖,修.[清]夏之蓉,沈之本.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46嘉慶高郵州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影印本,1991:卷十
參考文獻:
[1]朱翔宇.詠露筋祠題材的文化闡釋[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
[2]趙星.露筋祠前的徘徊[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2).
[3]裴偉.令名垂萬谷,事半屬荒唐——露筋祠詩話及其他[J].江蘇地方志,2007(4).
[4]吳調公.靈感躍動中的神韻——讀王士禎《重過露筋祠》[J].名作欣賞,1988(6).
[5]李保華.露筋祠傳說的演變及其當代價值[J].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15(2).
[6]胡夢飛.明清時期蘇北地區水神信仰的歷史考察——以運河沿線區域為中心[J].江蘇社會科學,2013(3).
[7]胡夢飛.明清時期蘇北運河沿線區域的水神信仰[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3(2).
[8]朱恒夫.露筋女傳說考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
本文系2018年江蘇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運河文化帶”建設視域下的露筋娘娘傳說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1029952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