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周
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中美經貿關系順暢發展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屆美國政府不斷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使全球經濟面臨空前的不確定性。
2018年伊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愈演愈烈。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赴美協商。5月19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同意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美對華貿易逆差,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雙方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意加強合作。中方將推進包括《專利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工作。雙方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高層溝通。
這一重大外交行動,叫停了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沖突,減輕了世界各國對爆發全球貿易戰的憂慮。中國自始至終主張中美加強合作,共同支持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系。中國的善意不單是為了中美雙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為避免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貿易戰,避免重復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惡果。
不容諱言,中美的國際戰略思維不在同一頻道上。美國走的是重單邊、棄多邊;中國走的是全力支持多邊,多雙邊相互補充的道路。在美國不調整基本戰略思維的情況下,中國實行自主改革開放的善意未必能滿足美國的胃口。金融時報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警言,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達成的協議如今無法再接受了,特朗普想要嚴格的互惠。我們不禁要問,美國還守信用嗎?要談判是可以的,但要回到世貿組織框架來談。
美國貿易代表處提了一個口號:自由,公平和對等貿易。“美國優先”能算自由貿易嗎?美國有競爭優勢的高科技產品,禁止向中國出口,要求中國放棄產業振興規劃,能算公平貿易嗎?美國單邊制裁伊朗,同時也制裁同伊朗有貿易往來的歐盟和中國企業,這能算自由貿易嗎?多邊貿易談判中所說的互惠原則是指相互交換關稅減讓,你減 A, 我減 B,大家都有所得,互利共贏。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各有相對優勢,如果都要求對等,或者把它曲解為強求任何兩個國家進出口額絕對相等,那就不會有國際貿易,也不會有包容性的經濟增長,不會有全球價值鏈了。
中國由于收入水平攀升,勞力密集產業逐漸讓位給其他發展中國家,使更多國家加入到全球價值鏈,這是包容性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產業必須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也就是產業升級,自主創新,這就是《中國制造 2025》規劃的核心,是無可非議的。
而美國存在一個重大的國際戰略迷思,不顧全球經濟發展現狀,只求維持全球霸主地位。當前全世界都在擔憂再次爆發金融危機,世貿組織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都在苦苦探索最佳全球治理方案,美國似乎不為所動。如果單邊主義威脅讓美國如愿以償,全球經濟的前途就難以預料了。歷史應該不會倒退的,讓我們翹首以待。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