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沈立群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國外學者在交際能力本質特點——突然性方面的認識和研究發展過程,并以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能夠真實提高學生實時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外語“聽說無能”的現象,培養出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外語教育轉型 突然性教學方法 應用型人才
1.引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在我國快速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適應“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外語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項關鍵能力。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聾啞英語”現象,學生整體感覺“英語好學口難開”。課題組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研究發現,這可能與人們對交際能力的本質特征——突然性缺乏明確認識有關。突然性(suddenness)指的是交際能力的本質特性,是語言交際中語言使用者在無準備情況下實時應答或交流信息情感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特點及決定這種能力存在的標志性根本特征。在應用語言學理論中,突然性與即席性、瞬時性、不可預料性等是近義詞。
2.“突然性”研究現狀
關于交際方法的本質特點性質或屬性的方向問題,比較早回答此問題的是Paulston,Bruder(1976)等學者。他們在解釋語法教學方法時,先向學習者闡釋了什么是交際性練習,即一種練習是否為交際性練習就自然涉及它是否具備交際性質或交際特性,如果有,則此方法為交際性或交際式練習。此二人的評價標準是“1.為交際目的所說到的正常話語,或所學的語言在適當環境的自由轉換;2.對回答沒有控制;3.給出現實世界的真實信息(聽者以前不知道的);4.還要具備談話伙伴間自如交流時具體情景的交互活動(1976:9-10)。
無獨有偶,Stern(1992:183)等人在論述交際活動的分類時說:“課堂不可能再造自然環境下的生活的全部影響,但是它卻可以提供生活的某些特點——而這恰恰是人們設計交際大綱的目的。我們可以用由大到小的順序對這些活動加以排列,其范圍從最接近目標語環境下的交際實際的活動一直到那些離此交際實際最遠但仍然保留真實交際某些特點的活動。”我們可以把上述Stern看法理解為:研究了真實交際特點就必須研究交際能力特點,也就是說,交際能力也有本質特點。
更早些的學者,如喬姆斯基等,雖然沒有談過交際能力特點,但Hymes提出交際能力理論以來,一些學者和教師在研究交際能力理論的過程中,常常會論述到交際能力特點之一——突然性問題,或間接地論述這一問題。比如Stern及其學生在論及課堂交際活動時,常常講到真實交際行為及其特點和標準:“一門語言課程中的交際活動不一定都是課堂內的活動……有意安排的實地經歷活動也能滿足真實交際的三大標準:和本族人交往、和周圍環境的接觸、具有自然地運用語言的機會。人們也可以運用特意設計安排的實地經歷……這些活動也非常近似自然交際……但他們仍然帶有真實交際的某些特點,如話語的不可預見性和信息差距等”(1992:183-184)。
這種能力性質命題的提出符合語言交際的實際,能夠科學地揭示語言交際和交際能力的內在規律,是語言交際能力理論的一項意義重大的發展。我們在進行外語交際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時發現,忽視交際能力理論中能力的本質特征——突然性(不可預料性、非預演性或即席性)的理論及其研究或許正是高校外語教育培養即席口語表達能力問題的關鍵癥結所在。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課題組探索出了一系列可以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如交際問當先法、認同化入,隨進隨出法、“突殺回馬槍”、類同傳練習等技巧,均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3.突然性教學方法
(1)“交際問當先”法
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在外語實時交際時,交流雙方中提問題一方更難。因為在交流時,交流雙方要依靠問答使交流持續,對于問答雙方,顯然對于提問題的一方難度更大,因為提問大多要用疑問句,而疑問句在句式上、語法上更加復雜,要求更高。我們在教學中發現,英語口語差些的學生,往往提問題的能力也差。根據近幾年的調查,英語專業大三學生中,口語略差的學生在即席陳述所學材料時,無錯誤率達50%(即一半的句子基本無錯)或以上,但在即席提問時,無錯誤率僅為30%。大四類似學生群體中,講與問的無錯誤的比例也大致是這樣。大二學生的類似情況調查更加令人深思:連一些平時口語很好的學生,被要求即席就某些圖畫或某些篇章連續提出五到十個問題時,毛病甚少或基本無錯的人占不到30%。因此,我們發現了一個多年人們常常忽略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瓶頸”——提問能力較差,這直接影響了交際活動的開展,直接影響了學習者交際能力的提高。課題組成員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交際問當先,一問去千愁”的方法十分有效。
我們提出“交際問當先”的做法,指的是學生要提高交際能力,先要會用英語提問題,在教學中經常會鍛煉學生就一個陳述性句子、圖畫或者一篇小短文提出相關問題,這糾正了以往學生學習時常常使用的“內省式”、“單向式”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以我為主的學習策略。
(2)“認同化入,隨進隨出法”
“認同化入,隨進隨出法”是指在課文的口語教學中,注重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使學生時刻融入與教師的問答環節之中,達到“頭腦風暴”的效果,討論內容雖然與課文相關,但又可以發散很遠。在適當時候教師及時暫停“頭腦風暴”似的討論,把學生拉回到課堂討論內容之內,讓學生時刻跟住教師的思路。這就是“認同化入,隨進隨出”。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就有關詞語、有關內容引出課文外的材料進行深入理解,同時對課文講授的內容也有深刻掌握,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用英語學英語、用英語進行思維同時迅速反應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學生強化真實生活中能夠即席運用英語的能力。
(3)“突殺回馬槍”技巧
好的教師應該能夠做到不斷地在教授學生新知識的時候溫習舊知識,并且在溫故中出新。在教學中,我們常用“突殺回馬槍式”的方法實現,達到培養學生即席運用英語能力的效果。上課時,教師會經常對一個新詞突然提問舊詞,對一個新句子突然提問舊句子、對一個新思想突然提問以前學到的舊思想等,這些問題都是課上教師即席提出、學生當場即席回答,強調的是學生應付突然提出的問題和快速應答的能力。這樣做首先在于不給學生過多的思考時間,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席應用程度,鍛煉他們在真實交際情況下的能力。因為在運用已知信息表達新的信息、探索新知、創造性地運用,有利于培養真實情景中的交際能力。這樣的課堂氣氛很活潑,學生的思維活躍,不能溜號。比如,高級英語二冊第一課《斗颶風》中有很多重要詞語與描寫可以讓學生介紹1997年吉林樺甸人民抗擊洪水的業績和贊揚1998年人民解放軍令人難忘的戰洪圖。如果教師了解語言學的有關知識,講同冊第三課時,自然會讓學生聯想到詞典編撰的描寫主義與規定主義之爭,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相關知識有效融合。
4.結語
希望本研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為外語教育轉型時期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新的理論和實踐突破。
參考文獻:
[1]Paulston, C. B. & Bruder, M. N..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M]. London: Winthrop Publishers,INC,1976.
[2]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83,197,239,316.
基金項目: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外語教育轉型時期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突然性教學方法研究”,吉教字〔2016〕2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