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是全球社會責任發展重要的趨勢之一。在全球化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如何努力平衡更加復雜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如何為企業履責提供共同的行為準則,這需要更加規范和國際化的標準。
社會責任標準面臨新的趨勢和環境
社會責任離不開全球化,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與全球化背景及其發展趨勢密切相關。
全球社會向更廣、更深度的融合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陳元橋認為:近兩年,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全球社會的融合日漸緊密,實質的利益糾紛也更多地暴露出來。 各個國家、組織組成了全球化的各個利益相關方,負責任地處理和平衡各方利益面臨嚴峻挑戰。
而全球化的深度調整會帶來國際規則及其實踐的深度發展和變革。這也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國際行為規范”。“它是一個衡量尺度,不僅衡量企業是否負責任,還會涉及到企業最重要的合規問題。”
實踐證明,隨著企業社會責任不斷深入發展,只有切實把社會責任融入整體工作中的企業,其社會責任工作才會發展順暢,企業社會責任本身才能可持續。
企業社會責任核心是全面重塑、調整和改造企業為人處事的認識和態度,做負責任的企業。經過社會責任的洗禮,企業的面貌會煥然一新,企業的素養、文化、管理水平會整體性大幅提高。社會責任是企業重要而且有效的抓手,能夠統領和整合企業各項管理工作。
因而,加強社會責任標準化研究是順勢而為。如何將社會責任融入現有管理體系?是否有詳實的指南可以參考?在陳元橋看來,這是企業面臨的現實難題,也是標準化研究的重點。
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的標準化工作面臨新的變化和發展,國內社會責任標準化工作與國際同步前行。據陳元橋介紹,我國標準化研究院正借助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提出制定六個重點領域的社會責任實施指南,并將切實結合行業重點實際、將議題細化,真正做到重點行業可操作,建立一套指標體系。
社會責任標準化促成共識 促進兼容
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遵循呼喚社會責任標準,也從側面體現了社會責任標準的重要性。
正如,全球貿易協會[原歐洲對外貿易協會(FTA)]總干事艾偉德所言:社會責任標準化能夠幫助我們最大程度地保障兼容性、互操作性、安全性、一致性和質量,還能夠避免重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同時艾偉德提醒企業要警惕標準的雙刃劍效果,盡可能減少因標準而對可持續貿易產生的技術壁壘和成本的增長。
《WTO經濟導刊》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于志宏也認為:復雜的世界、多元的內容、多元的需求、多元的問題,都需要相應的標準形成共識。此外,標準應該更多從愿景和目標出發,要從各方所面臨的問題出發,這有助于目標的達成和問題的解決,需要標準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的熊華俊看來,企業對社會責任各有各的認識,實際上還可能有不少分歧。在促進貿易和交流之外,標準還發揮了語言和共識的兩種功能,以形成對社會責任共同的認知。
與時俱進的標準有生命力和發展性
社會責任標準的重要性和功能在國內外得到廣泛認同,然而,是否有適用全球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標準?面對各式各樣的標準體系,企業該如何選擇?
什么樣的標準值得推?國際可持續標準聯盟(ISEAL)中國區項目經理陳麗仙認為:一是,可信度高的標準,二是,商業化比較成功的標準。一些中小企業,短短幾年的時間就通過FIC(FIC是完整且要求非常嚴格的一個標準)的認證,這源于背后的利益驅動。這些企業意識到通過制定標準,實施標準可以獲得買家的訂單,開拓歐美市場。正是經濟利益驅動使之對履行標準要求相當有使命感。
什么樣的標準是有生命力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認為:所有標準的誕生都有一定的背景和環境條件做鋪墊,標準也有其發展過程,但只有與時俱進的標準才會有持續生命力。
企業又該如何選擇與執行標準?閻巖認為,企業選擇標準時,首先應分析好自己的定位,選擇那些能切實幫助企業夯實能力建設、改進績效,讓企業在市場上更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標準。執行層面,毋庸置疑,需要與企業契合,并跟日常經營結合運行。
跨界合作促進社會責任標準化建設與完善
所有體系標準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土壤,而企業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面臨不同體系標準的合作與融合,共同促進企業發展。那么,具體如何操作?閻巖分享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體系合作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2012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倡議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方,聯合成立社會責任體系,在社會責任領域展開對話,達成共識,推動社會責任標準體系的發展,使之能夠成為有效改善工廠績效的工具。2012年召開第一次會議后,平均每年召開兩次會議,由社會責任方面的專家組成多方工作組,通過分析各企業反映的核心議題,共同探討解決的策略和方案。
會議涉及議題寬泛,既能給各企業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提供技術指導,也能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的發展。標準體系一直倡議企業用開放的態度進行合作,目前已有不少合作在行業里取得重大成就。
不僅如此,標準體系跨界合作對促進供應鏈管理也有實際作用。如閻巖所言:減少供應鏈成本、增加信任,給國際采購商提供更多機會;同時,強化供應鏈協作,增進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的理解和支持。此外,還能更好地提升供應鏈社會責任建設的透明度,增強標準體系的國際化程度。
編輯|李艷芳 yanfang.li@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