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社區建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擁有潛在的人力資源優勢,開展醫學生志愿服務可以強化職業道德,提高專業水平及操作能力。針對醫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及存在目的性不明確、專業性不強、缺乏系統培訓和資金匱乏等方面問題,本文提出對策旨在提高醫學院校學生的志愿服務水平。
關鍵詞: 醫學院校學生 志愿服務 培養途徑
作為高校的重要載體之一,志愿服務活動在功能上具備獨特的優勢。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于醫學院學生而言,主要具有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的專業業務素質和綜合素養。
一、志愿服務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醫學院校人才的培養應齊抓醫德教育、學科知識、專業理論及綜合素質,同時融入學生的志愿服務中,并逐漸探索出重專業、重實踐的全員志愿服務和專業志愿服務道路,以時效化、常態化、精品化的志愿服務作為抓手,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醫學人才。志愿服務是廣大醫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才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在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系統工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切實地把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工作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1]。
1.營造全員參與志愿服務氛圍,促進全面發展。
醫療行業重在實踐,利用專業優勢,設計、組織“三下鄉”、“四進社區”等專業類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醫療衛生知識普及宣傳、義診咨詢、送藥下鄉等醫療衛生項目服務,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活動中將所學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轉換為服務,有效彌補醫學生在校期間實踐經歷缺乏的不足,促動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有效的應用,而且在不斷踐行“回饋社會”的理念、增強公民意識,從志愿服務活動中健全醫學生人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2]。
2.對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彰顯高校育人功能。
醫學院校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應將新醫改對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新要求融入全員志愿服務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樂于奉獻、團結務實、勤奮上進。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其中的創新模式之一,以校園為基地、以社區為優勢資源,為學生搭建有效社會實踐平臺,從而實現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不斷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進一步錘煉了大學文化,凝聚了大學精神,塑造了大學之魂[3]。
3.建設和諧社區,提升管理水平。
因為社區在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常在社區開展。大學生進入社區,為社區帶去專業的醫療衛生服務、專業的衛生知識和人力資源,促進社區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社區的管理水平獲得提升。大學生通常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為社區居民做基礎身體檢查,傳播各種基本醫療知識,傳授各種日常保健知識和技巧等,尤其是存在經濟困難的居民,更會提供一定的基礎醫療幫助。上述服務為社區注入新鮮血液,不僅為居民提供子專業的衛生服務,而且向社區傳遞了正能量和責任心及樂于奉獻的志愿者精神,這無形中增強了醫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擴大了醫學生的就業人際網絡,為求職和就業積累了有益的資源[4]。
4.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
大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無償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項服務,努力幫助困難家庭,積極普及醫學知識,主動幫老扶幼,通過一系列活動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有效開展醫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對于廣泛動員醫學院校有效資源參與社區建設,改善社區人際關系,凈化社區社會風氣,提高社區居民素質,體現社會關懷,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等社區工作具有重要意義[5]。
二、醫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現狀
1.志愿服務的內容、形式單一。
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與社區之間的接洽溝通和工作落實,只有志愿服務方和社區雙方在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上都能達成共識(即社區希望得到的衛生服務與醫學生所能提供的具體服務相一致),才能更好更和諧地促進志愿活動的有序開展和長期延續。然而實際情況是,對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進行統計,我們發現,能夠提供與醫學衛生知識相關的技術性服務(衛生知識宣傳、醫療、教育等)和進行科普宣傳的學生不到25%,同時只有37.74%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有一定的創新性,認為創新性一般甚至沒有創新性。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醫學院校志愿服務內容相對比較單一,服務的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同時,醫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與不同月份主題活動相掛鉤,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都是為了完成學校團委或學工部等相關部門的任務,存在形式主義、應付了事等特點,使得醫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往往具有隱含的強制性,導致志愿服務呈現“階段性”特征,缺乏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6]。由于長期基于這樣的服務內容和形式,不僅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給社區方面留下不好的印象,制約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7]。
2.志愿服務的專業性不強,缺乏系統培訓。
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應當充分發揮特色和優勢,即醫學專業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醫學院校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需要一批有強烈專業志愿服務意識且本身具有較強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專業志愿服務能力的志愿者的參與。但在醫學院校卻存在這樣一個矛盾,高年級學生較為緊張,因為他們處于實習階段,同時面臨考研復習和就業等繁重任務的壓力,所以具備一定臨床技能的高年級學生無暇參與志愿服務,這就導致大部分醫學生志愿者都集中在低年級學生之中,這個階段的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臨床知識,一些技能操作還不夠扎實和熟練,并且一些院校對于志愿服務沒有形成正規的一系列學生選拔和相應的培訓,造成學生只能進行簡單的量血壓、聽脈搏等。這就導致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服務的項目深度不夠,服務的類別有局限,最終志愿服務的結果與期望值差距較大,志愿活動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無法實現醫學院校開展志愿服的專業性目標。
3.志愿容易斷層,持久度不夠。
醫學生的在校時間基本上是兩到三年,之后便是實習、考研或畢業離校。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多以低年級班級為單位進行,缺乏年級梯度,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適應和努力后,剛剛掌握了一套屬于自己團隊的服務流程和模式后,且與社區建立了一定的穩定關系和默契后,又面臨著實習考研或離校,不得不終止志愿活動,容易造成志愿服務的斷層狀況。當第二批低年級的學生在同一個社區開展志愿活動時,可能會出現故障銜接不當、服務思路變化、與社區人員又要重新磨合等問題,難以將已有的志愿模式進一步發揮和拓展,或者重新尋找新的服務模式。如此,服務內容、水平、層次、深度都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會有一定的重復性。由此可見,大學生志愿服務連續性,遞進性的欠缺,是影響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4.資金匱乏。
志愿服務的成功開展和深入,除了無形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做很多物質方面的準備工作,更少不了學校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在志愿活動中,免不了需要一些宣傳頁,常用藥品甚至器械的免費發放,例如:向醫療落后地區提供醫療援助、贈送常用藥和常用醫療器械、往返服務地點間的差旅費,等等。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志愿活動經費的來源。學生本身沒有經濟收入,讓學生承擔志活動中所需經費顯然是不太現實的也不可取。雖然有的醫學院校制定了相關的志愿服務經費配套措施,但畢竟經費是相對有限的。因此,經費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
三、提升醫學生志愿者服務的對策
醫學生通過在地方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建立地方社區與醫學院校之間的樞紐,將醫學院校志愿服務的資源帶進被服務社區,避免志愿服務項目的單一,形成品牌化、項目化。例如開展“愛心學堂、道德講堂、愛國歌曲大家唱、義修義診、文明引導、愛護環境、為下崗職工子女義務家教、關愛老年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等社區管理和志愿服務,做對社區真正有用的志愿服務,提高志愿服務質量。
培養高素質的醫學志愿者,健全完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加強醫學院校志愿者隊伍的自身培訓和教育。同時,對于醫學生志愿者來說,要開展真正吸引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與醫學專業學習內容相結合的志愿服務項目,除了“為老為小”的服務之外,還應當引入一些專業人員和專業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集文體娛樂、保健、心理咨詢于一體的全方位服務[8]。統一組織開展服務項目征集和發布,指導志愿服務隊伍開展活動。逐步建立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有效整合社會工作者(社工)和志愿者(又稱義工)資源,在社區設置相關志愿服務崗位,招募志愿者,由社工帶志愿者開展社區服務,構建“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的互動服務格局。鼓勵社區社會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示范性、探索性、創新性志愿服務項目,立足社區實際,根據居民需求,廣泛開發征集特色服務項目,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作為服務重點,圍繞家政服務、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保健等內容,將志愿服務活動做進社區、做進家庭,將志愿服務做精做強。
除了加強志愿服務外,高校還應積極探索長期有效的精神激勵機制。如及時跟蹤志愿服務進展,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獲得服務反饋信息,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好志愿服務評優工作,對積極參加活動并取得良好評議的集體或個人進行表彰,在學生中進行廣泛宣傳和表揚;加強志愿者的專業系統化培訓,加強不同志愿團隊間的溝通和交流,多多收集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心得、收獲、做法,為后續活動提供模板和榜樣,為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牛啟超,仰曙芬,岳鳳蓮.志愿服務在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9):24-25.
[2]溫錄亮,鄧曉海,楊琦.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模式探究與實踐——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93-96.
[3]謝飛,劉廣春.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問題的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0(10):90-91.
[4]楊亞星.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施效果[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5(3):58-60.
[5]曾王興.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常態化社會志愿服務的實踐分析——以廣州醫學院為例[J].青年探索,2011(5):45-48.
[6]汪峰.新醫改視域下醫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5):837-838.
[7]胡榮山.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2013(3):14-15.
[8]謝波,孫子林,楊龑,等.醫學生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志愿服務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