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靜雯
公司簡介
作為生物經濟的一部分,斯道拉恩索是提供包裝、生物材料、木制結構和紙張等可再生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先供應商。斯道拉恩索在30多個國家擁有約2.6萬名員工,2017年銷售額為100億歐元。斯道拉恩索股票在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上市。斯道拉恩索于1985年進入中國市場,當前在華員工總數約4800人,地區總部位于上海,并在上海、北京、廣州及香港設有銷售辦事處。斯道拉恩索在廣西經營包括人工林及北海高檔包裝紙板廠,采用國際公認的最先進環保設備和技術,并經營著約7萬公頃桉樹人工林,均通過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 及中國森林認證委員會CFCC 的認證。
問題
中國是個木材消費大國,也是一個木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人工林種植是解決木材消費問題、創造綜合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方式。桉樹人工林種植雖具備足夠經濟性,但在生態功能上對比天然林相對欠缺。同時,部分地區也存在著因過分追求經濟效益,采用不科學的經營方式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
對于斯道拉恩索來說,想要獲得穩定且具有競爭力的纖維原料,必須尋找到發展可持續生物經濟的有效路徑。
解決方案
兼顧環保與效率,堅持可持續森林管理
可持續人工林管理是指對人工林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管理、合理經營,維持人工林生態系統的健康與活力,同時也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產品及其環境服務功能的需求。在廣西北海桉樹林人工林的管理上,斯道拉恩索廣西從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考量,設計負責任的森林和人工林經營方案。
在種植前對煉山清理林地行為進行嚴格限制,僅在清除病蟲害時才被允許。種植過程中計劃要保持20%的非桉樹種,實現多樹種兼種,并遵循科學可持續的桉樹生長周期。此外,公司還降低植樹密度,增加和保護桉林與其他生境交界的緩沖區,保留生物多樣性緩沖帶和生物通道,為動物們營造更適宜生存的環境。在采伐結束1個月后完成造林,32個月后完成最后一次撫育,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在成林收獲后,保留林地上剝下的樹皮,形成有機化肥幫助滋養和保持土壤。
攜手國際環保組織,開展長期生物多樣性監測
2010年2月,斯道拉恩索廣西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合作開展桉樹林人工林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項目。項目前后歷時7年,選取10個處于幼林期的桉林及其周圍的緩沖區作為監測樣地,對桉樹林植物及鳥類種群密度、物種豐富度、多樣性指數進行分析,以識別桉樹人工林種植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并評估公司的減緩措施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效果。在監測期間,團隊發現了國家保護植物并及時暫停撫育和操作,聯系相關機構及專家介入。
對緩沖區的保留和設置,成為了鳥類必不可少的避難所,在桉樹砍伐、種植和撫育期間為維持鳥類多樣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縮短撫育期、禁止煉山種植、盡可能保留林下喬灌木等措施有效地減緩了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此外,桉樹人工林所在的廣西北部灣地區也為大量遷徙的越冬候鳥提供了中轉落腳點。
擴展利益相關方參與,助力可持續價值傳遞
斯道拉恩索廣西持續向當地村民傳遞先進、科學的可持續人工林管理經營理念及技術,并鼓勵當地村民參與到林地的經營與保護中。斯道拉恩索廣西與FFI攜手召集廣西北部灣候鳥保護活動,開展“鳥類大解救行動”并聯合政府成功舉辦“中國北部灣鳥類保護國際研討會”,提升公眾的候鳥保護意識。
斯道拉恩索還積極組織員工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中,超過100名斯道拉恩索員工經過培訓并加入監測工作,加強了員工的使命感與組織凝聚力。2017年12月,斯道拉恩索廣西發布了可持續人工林生物多樣性的公眾讀本,對廣西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森林管理實踐及歷時7年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成果對外界進行披露,增強運營透明度,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交流。
成效
社會效益
斯道拉恩索在廣西的可持續桉樹人工林經營助力中國引入了世界一流的可持續林業經營管理、先進的設備技術及環保理念。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2年的報告,在斯道拉恩索廣西項目工廠、人工林及支持行業全面建成后,預計將創造約3萬個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覆蓋林業、物流、機械、化工及其他相關行業和服務行業,為當地減緩貧困、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綠色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環境效益
人工林的種植能避免對天然林的采伐,保森林還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有關鍵作用,且有效維護了當地的鳥類與植物多樣性。桉樹林人工林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項目共在斯道拉恩索廣西桉樹人工林區記錄了109種鳥類、270種植物及30種遷徙鳥類,并發現了國家保護植物多花地寶蘭198株,金毛狗1500株,以及被列于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遷徙候鳥烏雕。
經濟效益
通過采取科學、適當的可持續營林方式,斯道拉恩索于廣西的森林運營為公司在中國以及全球的可再生紙包裝市場需求源源不斷地提供穩定且具有競爭力的纖維原料,成功增加了可持續采伐的體量、數量及質量,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也為斯道拉恩索在中國以及全球市場的發展奠定優越競爭優勢。
展望
未來,斯道拉恩索將持續關注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并積極向公眾傳遞可持續人工林管理的先進理念,構建多元化及常態化的利益相關方溝通活動,形成特色責任品牌形象;不斷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增強與社區及公眾的互信互聯;助力行業生態鏈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編輯|杜娟 juan.du@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