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平 趙迎甲
摘 要:論述了本土化教育環境下課堂教學有效問題,從多角度給出研究結論,剖析課堂教學各環節,滲透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與觀點,該成果有益于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特色研究
從事當代教育研究的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名師,成名師必寫大量教學反思。由此,我們推朔,教學要成效必搞教研,教研應在實踐、研討、再實踐、再研討中螺旋式上升,實現專業成長。
一、本土化的教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天祝縣農牧經濟的獨立發展,交互補充的漫長歷史,形成它特有的歷史文化。藏族帶來畜牧經濟和佛教文化,漢族和土族引領農業經濟和各自傳統文化,回族發展最初商業文化,等等,天祝教育就在這種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下逐漸產生,形成特有的一種文化傳承和發展方式。課題實驗校是一所九年制學校,生源全部來自周圍農村,共有藏、漢、土等民族學生400多人,少數民族學生占三分之一以上,但無民族語言交流及授課,三至九年級統一進行英語教學。在校學生的父母大部分常年外出務工,孩子教育教學主要由學校承擔。在以上本土化背景下形成了四個特點:一是學生生活習俗、語言交流、價值觀基本相同,學習刻苦,懂事懂禮貌;二是家庭教育環境相似,家長對學生教育特別重視,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三是學習環境簡單,校外無娛樂網吧、游戲廳等,校風民風淳樸;四是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相對滯后,師資接受先進教育教學培訓機會有限。為此,實驗校開展骨干教師示范課、優質課評選、多校聯片教研、送教下鄉、外出參觀名校等教研活動及請專家名師交流探討與傳授經驗等活動,以一系列本土化特色的教育舉措努力提高和發展課堂有效教學。在此過程中課題組積極參與教研,自身與學生、家長、老師進行交流、調查與座談,在分析與討論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探索教育教學方法規律,提升業務水平,提高教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有效行為、有效評價的研究結論
有效教學策略包括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設良好氛圍,關注學習方法和注重師生交流等方面。我們提出有效產生策略和有效替代策略。有效產生策略提倡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自己安排學習進程和方法,構建符合自身的學習風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起引領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安排者和控制者,處于信息處理主導地位。該策略優點是學生把信息與自身知識整理后構建起一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深入、主動探索,能把個人認知框架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學習效果好。不足之處是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控力,知識積累要有廣度和深度,學習過程時間不可控,往往花費大量時間才有結果,產生目標超出學生認知度,若設計不妥會導致興趣下降,半途而廢。有效替代策略是教師來安排與控制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優點是教學效率高,知識儲備一般甚至薄弱的學生也能獲得成功學習。不足點是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差,教師占主導地位,致使學生被動性強于主動性。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兩種策略根據學習內容與學情分析合理調配使用,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行為分課堂教學行為、課堂輔助行為、課堂管理行為。有效行為的基本要求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最終目標是是否符合學生個人教育需求與社會發展要求。這里的進步與發展不僅是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的獲得,還包括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與感悟。因而,我們實施有效課堂教學行為,要從整體出發,讓學生品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有效價評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效課堂教學評價、課堂創新評價。重在考慮學生參與深度、思維活躍程度、課堂氣氛因素、創新實踐能力等主動性是否體現和完全發揮出來,課堂教學實效是否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三、有效輔導教學、有效模式課實驗教學研究結論
有效輔導教學在課堂輔導中要滲進育德育人的教學理念,要在教學活動中去落實,持之以恒地堅持常規課堂輔導方法,對象和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重點是補差和提高,方法是關鍵,還要在本土化背景下進行輔導方法的創新。要使輔導工作深入有效,教師一定要懷著滿腔熱情和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積極投入,跟學生要坦誠交流,溝通心靈,用積極情感點燃智慧火花,促進學生發展。有效輔導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只要我們思想上重視,行動中落實,方法上得當,教學質量就會穩步提高。
有效模式課實驗教學提倡目標模式,是一個開放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不是呈直線式的、被動的反應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過程,因而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個人的理解和判斷。老師可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學情,指導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實現會學。實驗校教師積極參與我們的研究,得出適應本土化特點的“五環節”實驗課模式教學,并推廣使用,效果顯著。
四、本土化特色的創新研究及結論
隨著我們研究進程的推進,通過階段性調查發現,實驗校學生家庭輔導單一、薄弱,家長實際上只能做到管理而無督促檢查指導。經調整后把創新點轉移到青少年科技創新、科技創意、書法繪畫、棋樂藝術的培養與研究,這方面課題組成員有一定的經驗,曾輔導的學生獲得過省級科技創新大賽二、三等獎,藝術指導與培養工作在實驗校已成為常規教學經常性開展。這樣創新項目在今后教育教學中形成常態來開展,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本課題開展以來,教育管理部門重視,學校支持,實驗校教師全力配合,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研究,得出結論指導教學,完成了課堂上的授、聽、教、學、研、評等環節,又參加了專題研討和師生及家長的調研,進行本校、校間的交流和網絡上教育專題學習,提升了業務水平,提高了教研能力。雖然我們的教學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但這是教學中永恒的話題,還要進一步學習、補充與完善,教研一直在路上。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本土化背景下農村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色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31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