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兆偉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些年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國家對農村教育發展及改革的重視,給農村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從當前農村教育現狀來看仍然不容樂觀,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滯后,教育質量遠不如城區,并且差距在逐漸增大。
在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人口所占比重還是相當大的,農村人口素質低下是影響我國國民素質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在農村人口素質有了質的變化后,才可以從根本上全面提高全民素質。但農村經濟發展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并且在一個相對長期固定又不開放的農村,農民的思想觀念、素質相對落后,要改變這種現狀,長遠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促進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因此,農村義務教育的水平會影響到我國整體學生的素質,而農村的教育教學條件、教育教學水平總體上都低于城鎮中小學。為此,我們走訪了西部4個省自治區16個縣區32所農村學校,經過調查詢問當地的教師、學生、家長,總結出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關鍵:首先要增加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包括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教學硬件的投入,以及師資力量的加強和完善;其次是教學內容的改善和拓展,教學方式的更新和進步,教學引導的正確性和教育評價的合理客觀公正性。
一、基礎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
隨著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農村學校面貌才有所改變,雖容貌變化了,但各種功能室還是相當短缺,器材配備不足,已配備器材使用不當,使用年限不長,后續工作不夠。
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也十分落后,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及學生宿舍,由于農村學校公用經費不足,一切配套設施無法達到要求,冬季取暖依然采用煤爐或者電暖,煤炭運送上樓不方便,樓內更無上下水。教學儀器、圖書、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二、農村師資嚴重缺乏,教師配備不合理
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村師資力量薄弱,音體美教師配備不合理,年齡偏大的教師居多,大多數教師為民辦轉正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后。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交往少,造成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近年來,隨著師范生源因素的影響,大專層次師范畢業生的素質狀況偏低,若要從事教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在農村一周有25~35節課的老師約占80%,15~20節課的老師約占12%,剩下的8%的老師就在8~14節課。另外,80%以上的老師有2門甚至多門課,一般都是語數英、思品、科學、音體美、地方課程、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在村級小學,有10%的老師還在上復式班。
三、就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言,課堂教學是保障高質量教育的關鍵
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嘗試,各種模式的創新,各種高校課堂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提升教育質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社會和家長對學生成人成才的期望,而學生成人成才的程度就是最根本的教育質量,也是素質教育的價值追求。
四、教學引導作用和教育評價是一個地區教育發展的指揮棒
對教育質量的評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單憑一次考試定一個老師的教育水平或者定一個學生的未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每一位教職工、每一個學生。培養會做人,會做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貢獻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
一個地方的教育質量也體現出了管理者的領導能力,教育要和諧可持續發展,領導者必須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管理教育的領導決定著整個區域的辦學方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領航人。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普遍不高,眼界不夠寬闊,教育引導不到位,導致當地的教育與先進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差甚遠。有些地方的領導只注重對學生考試分數的要求,只用分數單一地評價教師與學生,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意義。
教學引導至關重要,教什么就要考什么,假如用隨便下載的考卷考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那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高素質的領導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提高領導素質,必須改革教育管理者的體制、觀念及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面對以上現狀,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一批批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一方面必須加強培養一批有遠大胸懷與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領導者,不再唯分數論英雄,徹底改變教育評價方式,加大對教育的再投入,逐步縮小硬件設施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增加農村學校教師的整體收入,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及早實施教師崗位聘用制,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建設一支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現代教育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從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春麗.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及教育救助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7.
[2]胡勇.如何提高村級小學教學質量新思路、新舉措[J].現代企業教育,2013.
[3]龍觀華,孫海衛.新農村建設中的教育問題[J].傳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