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娉
摘 要: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學習;探究
任何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小學階段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是最基礎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理解能力都處在最低級的階段,學生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將會對知識記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
一、數學知識需要在體驗中學習
1.體驗計算的道理,明白為什么要這樣算
如除法的計算,學生明確了“除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但是在實際計算時,很機械化,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為什么要這樣計算。此時,結合除法的意義,利用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從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體驗概念的本質屬性,建立表象
如,學習長度單位“千米”時,學生在生活中常聽說“公里”,根據生活經驗引入“公里”,個別孩子知道“公里”和國際單位“千米”是一回事兒,一下子拉近了數學知識與孩子們的距離。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或聽到過千米,了解了“千米”就是“一千個一米”,所以“千米”表示較長的路程,但缺乏對1千米的長度體驗。學生之前接觸到的長度單位是米、分米、厘米等,學生很容易獲得直觀感受,建立空間感。“千米”是一個大單位,在課堂中空間限制無法建立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表象。因此可利用地圖,讓學生和100米、10米進行聯系,和操場、教室的長度進行對比。同時,延伸到課下進行體驗活動,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體驗1千米”的實踐活動。用照片、圖片和文字記錄實踐的過程,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心中的1千米。走1千米的路大約要多少時間,大約多少步完成。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的初步感知和體驗,可能并不十分準確,但是這樣的體驗是需要的。教室里孩子是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長的,也沒有切身的體驗。所以,體驗學習常常要延伸到課外。
3.動手操作,體驗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學習“平行與垂直”知識,重點要理解概念,會畫平行線和垂線。課內時間有限,不能保證學生“一個一個過關”,讓每個孩子動手畫、動口講??梢猿浞掷眉倚贤ǖ钠脚_“QQ群、微信群”,讓孩子在家里做“小老師”講解畫法,由家長協助拍視頻上傳。孩子邊畫平行線或垂線,邊結合概念講解畫法。也可以拿手機拍小視頻介紹自己在家里找到的“平行線和垂線”并把它們畫下來,體會到這兩個概念就是描述了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其他孩子根據視頻進行評價指正。孩子們利用這樣的交流平臺,互相學習,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生動。
4.解決問題,聯系生活體驗問題情境
學習數學的價值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老師們常常感到學生理解題意不到位,理解數量關系困難大,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們缺乏對數學問題情境的體驗。此時,必須聯系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利用體驗學習,讓孩子們明白題目的意思。
如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可以在問題情境中讓孩子們進行模擬表演。兩個學生“相向而行”,孩子們理解了這一段路程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每個人都行走了其中的一部分,每個人行走的路程利用“速度×時間”得出,加起來就是總路程。而同時出發,同時停止,時間是一樣的,可以理解為相遇時間。明確兩個人的速度分別乘相遇時間再加起來就是總路程,聯系前面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即總路程就等于“速度和×相遇時間”。在學生充分體驗問題情境的前提下,數量關系理順了,問題得到了正確解決。
二、數學學習興趣需要在體驗中激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最大的任務是做“引路人”,讓孩子認識到數學的魅力,愿意學、喜歡學,把孩子們引向數學天地。
很多孩子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覺得數學越學越難,甚至一部分孩子從低年級就難以啟蒙,是老師的教學方式不當,把這些孩子攔在“數學大門”之外。吳正憲老師提出可以讓孩子們在涂涂畫畫中學習數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畫下來。利用“小漫畫”形式,把數學知識畫下來。當然還可以把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用數學小故事寫出來。這樣孩子們才會覺得數學真有趣。興趣濃厚了,不用老師和家長督促,學習自覺性建立起來了。
在數學教材中設計了實踐活動課。這類課強調對學生積極思考、投身實踐、進取創新等素質的培養,從而最終實現學生在信息處理、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提高。數學實踐活動課在實施時有不少困難和挑戰,這是很多數學老師內心真實的感受。
如,租車租船問題,以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旅游”為素材。學生對這個情境非常感興趣,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共同來研究設計方案,學生設計的方案多種多樣,只要合理即可。在交流方案時學生將對有沒有空座位,哪種方案最便宜進行比較。讓學生意識到列出所有方案的必要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獲得成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數學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和再創造。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發展,靠學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只有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其主動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學生的觀察、猜測、實驗、推理、概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