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課標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學,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社會所需的時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那么,作為新課標下的新型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適合學生、社會發展的需要呢?我認為,不僅要求教師有高素質、高水平,還要求教師掌握新課堂下的教學藝術,才能“授之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用無窮。下面,我就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引起共鳴
學生情感的觸發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體驗教材的內涵。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能順利地進入老師設下的“圈套”,激發情感,走進文本,老師必須成為好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自己根據備課內容,制作CAI課件將周總理的遺像、人們自發上街為周總理送行的照片與深沉的哀悼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設了特定的悼念環境。我讓學生觀看課件,發現孩子們的表情越來越凝重,有的孩子眼里濕潤了,課件剛剛播放完,我讓學生回答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課文,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用“懷念、哀傷的語氣”來讀。隨即,我讓學生伴著哀婉的小提琴奏曲朗讀課文,許多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感動得潸然淚下。讓他們真切深入送總理的場景中,激起了對總理的懷念,體會到了文本的情感。
二、發疑啟發,步步深入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嵺`證明,思起于疑,疑促進思,思激發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文章內容,精心置疑,巧設疑問,于無疑出設疑,制造懸念,引發學生思維的興趣和動機,啟迪學生積極思考,感悟課文內容,從而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樂學,愛學,學有所得。
(一)在課堂開課時,讓孩子讀題目,對課題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思考導向及探索欲望
如在教學《誰跟小羚羊去避暑》一文時,我讓學生讀過課題之后問:“你讀了題目之后,想從課文中知道些什么?”有的說:“小羚羊為什么要去避暑?”“小羚羊要去哪里避暑?”還有的說:“小羚羊請了哪些小伙伴去避暑?”對學生的質疑,我沒有回答,而是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然后互相交流,小組討論解答,由于學生很想知道答案,于是讀得非常認真。
(二)在課堂教學結尾處設疑
在學完《一座銅像》后我問學生:“小于連要想把導火線熄滅,只能用文中寫到的用尿澆滅一種方法嗎?”“假如你是小于連,當時在場,你會想到什么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談想法:“找一棵大樹枝把導火線打熄?!薄坝幂^大的石塊把導火線擲熄。”“找一個帶鉤的樹枝把導火線鉤上來扯掉?!敝饕庵?,遠超出我的想象。孩子的方法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臉上露出自信的神色,聽起課來也更認真了,課上沒有一個孩子開小差。
教學中這樣設疑啟發,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思考深度也逐層推進。在動態的思考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極大地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濃厚的樂學情境中,學生掌握了課本的基本知識,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讓學生運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就是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自己的個性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激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并且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學生離開學校后也能繼續學習。對課文的預習、初讀,我都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勾出本課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詞或句子,然后自己查工具書、向小組成員或老師咨詢以解決疑難。
合作交流式學習主要注重學生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在集體合作中,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在教學《天上的云》一課時,我在學生讀過課文后問:“課文寫了云像什么?你覺得云怎么樣?你想對云說什么?”再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寫批注,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我也加入其中一個小組參與學習交流。一時,討論熱烈,激情高漲。之后,我又請小組上臺匯報,其他小組給予評價、補充。最后,讓學生美美地把課文朗讀一遍,再次體會云的自由、幸福,就這樣,孩子們在美得畫一般的“云彩中”學習了課文,掌握了知識。
課堂教學,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據文本、學生學情因地制宜地創新。同時,我們在教學中,應緊緊地圍繞新課程標準,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改變教學方式、教學評價,讓學生自主學習、樂于合作交流、勤于動手,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