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英
摘 要:講評是作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不少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重要性,或是缺少針對性。教師巧妙地利用正反例子進行有效的作文講評,無疑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作文講評;正反例子;有效性
講評是作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作前、作中指導的延續與完善,對學生作文經驗的積累、綜合能力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不少教師沒有意識到講評課的重要性,往往是貪大求全、面面俱到、蜻蜓點水,沒有對每一次作文中存在的共性與個性問題進行剖析,沒有明確的目標與對策,缺乏針對性,收效甚微。那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下面以《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為例,從正反例子入手談小學作文講評的有效性。
一、巧用反面例子,指瑕中引導準確描寫
講評無疑要指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但更應當提供具體有效的改進措施,如果只是一味地挑毛病,只會壓制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針對習作中存在的“致命性”問題進行細致引導,傳授必要的寫作知識。不少學生在寫人物外貌時,千人一面,動不動“臉蛋紅撲撲” “眼睛水靈靈” “鼻梁高高挺挺”,沒有抓住人物獨特的地方來寫。例如,一個學生這樣寫媽媽的外貌:一頭黑黑的頭發后面有一條馬尾辮,一雙大大的眼睛下有一個高高扁扁的鼻子,一張小小的嘴下有一個扁扁的下巴。這是極為典型的例子,學生習作中也不乏這樣的外貌描寫。于是,教師以此為反面例子,先引導發現片段中一連用了六個“一”,而且“一頭”“一條”“一雙”“一張”“一個”這五個帶“一”的數量詞可以不寫;引導發現“高高扁扁的鼻子”“扁扁的下巴”是不準確的,“頭發后面有一條馬尾辮”是表達不清楚;引導發現“什么下有什么”的句式單一,是廢話。接著,出示媽媽的照片,引導觀察是否抓住媽媽的特點,將不真實的描寫改準確,至于嘴和下巴沒有明顯的特點就不寫,而媽媽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臉上長著兩顆美人痣,必須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選擇班上的一個同學寫外貌,其中一個學生寫到:他的耳朵很奇特,耳垂向上翹起,三角眼,頭發蓬松,頭頂上豎起幾根,就像屋頂上安裝了幾根避雷針。只要他一甩頭,“避雷針”也跟著動起來。出示片段,與片段中真實人物相對照,學生就明白如何將外貌特點寫得準確生動。案例中教師巧借反面例子,有的放矢,讓學生親歷發現、觀察、比較、修改、表達的過程,尋找問題,確診病灶,提出修改方案,學生明白了原來寫外貌要抓住人物身上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來寫,不可面面俱到。
二、巧借正面例子,賞評中指導細致表達
心有所感,情有所動,豁然頓悟,并能躍躍欲試,這是作文講評的主旨所在。不少學生對人物動作的描寫細致入微,塑造了不少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利用有示范作用的正面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例如,一個學生是這樣寫同學上課偷吃桔子的:
小萱是班上有名的“吃貨”。那天語文課上,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課,前桌的小萱卻把兩只手伸進抽屜,揉著一個大桔子。接著用指甲摳了一塊桔皮下來,她小心翼翼地掰下一片桔瓣,放在手里握住,手背朝外,張開嘴,桔瓣就進了嘴里。她一手捂住嘴巴,悄無聲息地品嘗著。不好,陳老師突然走到她身旁,她的呼吸變得急促起來,雙腿不安地微微抖動,卻強裝鎮定,雙手交叉放在桌上,看向黑板,隨著陳老師講課的聲音,時不時“認真”地點點頭。
教師讓學生讀這一段文字,說說哪些細節寫得精彩?當學生說到偷吃桔子時,教師引導關注“伸、揉、摳、掰、握、張、捂”這一系列動作的詞,讓學生悟得正是這一連串動作細節描寫,才使得一個活脫脫的“小吃貨”躍然紙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學生說到“強裝鎮定”時,教師引導:這是動作與神態的完美融合,能吃還能裝,不愧是“小吃貨”。教學中,教師沒有設定框架,有的是將寫作方法無形地融入示范評點、分享完美之中,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巧用正反例子,比較中指導治“病”救“文”
作文講評應針對主要問題,選取正反例子,比較中發現問題,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學會正確遷移。不乏部分學生在寫人時沒有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等進行細致描寫,只是籠統地概述。因此,可以出示一段概括性的描寫,例如:媽媽非常嘮叨。今天放學,我來不及放下書包,伸手抓了幾個花生米想往嘴里送,老媽就叨個不停。終于開飯了,我夾起一大塊魚肉吃得津津有味,老媽又叨個不?!處熞龑W生發現這個同學想要寫媽媽的特點是“嘮叨”,要寫嘮叨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可文中只出現兩個“叨個不停”,至于嘮叨什么沒有寫,這樣,嘮叨的特點就沒有寫清楚。接著教師出示學生習作:
今天放學,我來不及放下書包,伸手抓了幾個花生米想往嘴里送。突然,媽媽閃亮登場:“病從口入,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是不是想拉肚子……洗手去……”老媽叨個不停,唾沫星子還濺到我的臉上。在老媽的“押送”下我洗完了手。終于開飯了,我夾起一大塊魚肉吃得津津有味,老媽又“發功”了:“你看看,舌頭都長包了,還不多吃點青菜……”
教師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明白片段二中的媽媽開口說話了,而且媽媽的話中還用了好幾個“……”,從這些生動的語言細節中看出這的確是嘮叨的媽媽。如此一來,學生從正反例子中悟得語言細節的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于是,學生就學會了如何讓文中的人物開口說話,可謂是解決一個問題帶出一類文章的寫法,實現了治“病”救“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