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若宇
近年來,中國電網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電網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年底,中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68.8萬公里,遠遠超過歐美發達國家。僅以江蘇地區為例,2018年8月發電量就超過德國、法國當月發電量之和。
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有效解決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的電力資源問題,另一方面則對行業自身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考驗。在電力大國的背景下,在電力行業發展躍遷的條件下,在江蘇省委、省政府指引展開電力改革的進行時,出現了朱洪斌等優秀的技術工人,他們用自己的報國心、敬業心砥礪奮進,在電力行業內取得累累碩果,成為大國的工匠、時代的工匠。

朱洪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而朱洪斌正是這樣的人物寫照。
1988年,朱洪斌第一次走進江蘇省電力試驗研究院,到今天已經過去30年。回望這些年,朱洪斌感慨不已。“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主要是在基層進行電力油氣分析工作。”
電力油氣分析,主要是對于變壓器油中溶解的氣體含量進行檢測。變壓器是輸電網重要的設備,電網事故中半數以上問題緣自變壓器。變壓器油作用是絕緣和散熱。朱洪斌所從事的油氣分析工作,能夠直接反映變壓器的運行狀況和穩定程度。
那時,電力技術人才非常匱乏,特別是電力用油檢測在當時作為輔助工作,并沒有專業人員補充。被分配到崗的朱洪斌對于電力油氣分析完全不理解,“最初面對工作中常常要接觸到的實驗器具,我的壓力很大。”
但是,他從未將這種壓力視作被動、消極的情緒,而是主動自我革新,自我發展,不舍晝夜地學習和研究。“白天跟著師傅,晚上自己琢磨。”變電站、實驗室、其他單位,朱洪斌的身影出現在各個地方,他不斷地進行采樣、比對,通過實踐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
“我把工作當作了一項事業。”朱洪斌不僅閱讀大量專業書籍進行知識儲備和更新,而且對檢測儀器進行拆卸和組裝。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對于整個電力油氣分析、理論理解和實踐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從那時候起,更是堅定了自己的事業心。”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操作的填充色譜柱、改裝進樣模塊等工作,朱洪斌同樣能夠很好地完成。
從敬業到精業,伴隨著越來越厚的筆記和數萬份實驗數據比對,朱洪斌成為江蘇省電網電力油氣分析的領軍人物。但朱洪斌并沒有止步不前,為了推動電力行業油氣檢測水平的提高,他以提高絕緣油檢測質量以及檢測效率為抓手,走上了相關技術設備的自主創新道路。
朱洪斌介紹道:“全球電力油氣檢測只有油色譜以及光聲光譜兩類方式,油色譜相對而言具有更高的精確度,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油色譜進行檢測。”但是,油色譜需要標準油配置才能夠最準確地反饋數據,如果出現偏差會導致10%以上的誤差,朱洪斌說:“這種情況下就算檢測出變壓器存在隱患,也是馬后炮,維修已無濟于事。”因此,朱洪斌率領技術團隊,自主研發標準油配置。
為確保檢測中采樣部分得到的油樣本準確,朱洪斌再次開動腦筋,研發了專門的采樣裝置。這套裝置與原采樣裝置相比,整個采樣過程都保持在密封狀態下,從而能夠最客觀地反饋出變壓器油的油氣情況。“從油中氣體檢測的儀器校準、樣品采集、油氣檢測和數據管控四個環節入手,逐個攻克技術難關。”朱洪斌用匠人精神要求自己,實現了技術上的不斷超越。
現在,電網內的電氣設備是否存在隱患,通過朱洪斌研發的一整套油氣分析方案,就能夠迅速找到問題,展開維修,保證變壓器等設備的故障在萌芽階段就被消除。江蘇電網利用該套方案共篩查出220千伏以上變壓器早期缺陷75起,降本增效達2.51億元,間接增加的供電量達11.5億千瓦時,有力保障了國家發展中電力資源的供給。
為滿足華東地區的用電需求,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建設正式啟動,國網江蘇電力承擔1000千伏南京和泰州兩個變電站的設備監造、現場試驗、驗收啟動和運行維護技術支撐工作。
朱洪斌面臨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氣驗收任務。在過去,需要將六氟化硫樣本送至實驗室,而且其中酸度、油含量等數個關鍵指標檢測需要油氣分析工作人員進行實驗操作分析,整個分析過程下來,所需時間都超過18個小時,運輸往來的時間成本更大。
為了更高效、準確地展開檢測,朱洪斌一一攻克各項檢測的關鍵問題,帶領團隊研制出六氟化硫氣體質量現場快速評價系統。“整個電網建設的規模和國家發展步調是一致的,在這樣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創新工作方式。”
六氟化硫氣體質量現場快速評價系統研制成功后,朱洪斌完成了全球范圍內首個進行油氣分析檢測均通過儀器化、一體化分析的創舉,原本在實驗室中需要18小時以上的分析工作,在實地進行40分鐘操作就能夠完成,不僅縮減了運輸時間成本,同時杜絕了運輸中潛在的安全風險。
朱洪斌表示,當前,六氟化硫氣體質量現場快速評價裝置已取得3項國家專利,還有4項到5項專利待授權。“裝置已步入第三代了。第二代裝置減重8公斤,便于攜帶;第三代,按照新的標準要求,增加了兩項檢測指標。”
生命不息,匠造不止。2018年1月9日,朱洪斌憑借《變壓器潛伏性缺陷的油中氣體檢測技術及應用》課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作為一線工人能登上國家最高領獎臺,這是國家對工人價值的肯定。”獲獎后的朱洪斌非常高興,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他說,自己將會繼續努力創新,為祖國的建設發光發熱。
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譽和積極響應。
朱洪斌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員,自豪地說:“全球能源互聯網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國家電網勇立潮頭,電力國際合作、協作成果豐碩,我的工作雖然僅僅是一顆螺絲釘,但擰緊了,也是推動電力改革、國家戰略發展的力量。”
身在一線研究所的朱洪斌知道,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需要大量的電力人才儲備,更需要創新型人才。為了讓更多的電力工人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他主動擔負起油氣技術創新經驗的傳授工作。在每年度都會開展的技能類單元制培訓中,朱洪斌無論工作多么繁重,都會走上培訓講臺,做首席教員。“培訓的工作更加重要、迫切,時代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只有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進步。電力行業雖然只是整個時代的一部分,但也濃縮了整個時代的需求。”
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現實需求,朱洪斌將自己從業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篩選,大方地展示給學員們,“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接觸到最新、最全面的知識。”他匯集多年的研究成果,編寫了12萬字的油務化驗培訓教材和創新成果展示教材,并通過論壇、技術交流、專業知識培訓等方式定期組織學習。在他的培養下,涌現了許多優秀的一線電力工人。朱洪斌在傳承中,同樣獲得了快樂,“看著這些年輕人一步步成長為國家電網的中流砥柱,我的內心非常欣慰。”
朱洪斌常說:“對我來說,我就是一名電力工人,但工作是快樂的,在本職崗位上能有所創新、有所成就,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