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曉杰
近兩年,“第一性原理”這個詞很火,為什么呢?原因出自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馬斯克在很多領域進行了非常多的顛覆性的創新,很多人問馬斯克:“你為什么能夠做這么多的創新?”他的解釋是:“我是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這些問題的。”
第一性原理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在每一個體系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擁有基本的命題和假設。
把第一性原理運用到做事情的過程中,就是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物本質上去。我們可以給一件事情建立模型,通過科學、邏輯、嚴謹的方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創新。
我舉一個具體案例,如何把第一性原理運用到營銷當中去。
我曾給我們市場負責人布置了一個任務——為暴風魔鏡在2017年的整體營銷做一個有效規劃。
市場部門出的第一版規劃,對市場有三點分析:1.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小米為什么能做起來?其核心是依靠移動互聯網紅利。但是現在,這個紅利沒有了。2.社交紅利消失。杜蕾斯是依靠社交紅利在微博寫段子獲利的。目前,這個紅利也消失了。3.大部分用戶對VR沒有認知。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VR,什么是暴風魔鏡。
最后,這份報告的結論是:如果要為暴風魔鏡做整體營銷,需要大額費用。于是,我讓他們再出一版。
第二版市場部的規劃,找到了一些空間,給出了兩點分析:1.直播還有些紅利;2.今日頭條還有些紅利。所以,這一版營銷規劃的結論是,通過病毒式文章在今日頭條傳播,同時打造自己的VR網紅。
我覺得,第二版的營銷規劃比第一版好一些。但是,今天在微博上能做到杜蕾斯那樣營銷的還有第二個嗎?我認為沒有。你怎么能保證,你寫的段子和你寫的病毒式文章就能走紅呢?這個概率恐怕是萬分之一。
你請網紅,那么怎么打造自己的網紅呢?如果打造不出來,你用別人網紅的流量,有用嗎?我覺得沒用。
我們不能用點狀思維的方式來思考:要么是聽到誰講到什么東西,覺得很好;要么是看別人的案例,覺得很好。而且,也不能用經驗主義,完全拿著過去的經驗往現在要做的事情上去套。
后來,我決定自己去做:用第一性原理建立模型。這個模型非常簡單。我們做營銷的本質就是這樣一些事:1.我們希望營銷到潛在用戶,但是苦于沒有觸角;2.我們的潛在用戶在看媒體平臺,所以,必須利用媒體平臺;3.我們只需要通過媒體平臺買廣告位,就可以幫助我們觸達潛在用戶。
通過這個模型,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最原點的假設。接下來,我自問了四個問題:
1. 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2.他們使用什么媒體平臺?3.他們被誰影響?4.我們如何搞定影響他們的人?
首先,我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就把市場部的人問蒙了。他們答不出來,就去找銷售要數據。最終統計的結果有三個特點:18歲~35歲的年輕人、80%偏男性、偏沿海城市。
這樣的潛在用戶畫像,或者說這樣的數據對我們營銷有什么本質幫助嗎?我覺得沒有,一點用處都沒有。于是,我又做了另外一個模型去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模型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
《跨越鴻溝》這本書講到,科技剛誕生的時候要經過幾個步驟的發展:
Step1:愛好者。當技術不是很成熟的時候,是大量的愛好者喜歡鼓搗。
Step2:早期使用者。他們可能不一定那么懂技術,但可以率先采用這個技術,非常有遠見地發現這樣的技術很有效,很有價值。
Step3:早期大眾。
Step4:晚期大眾。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對價格不敏感。他們對產品的成熟度不敏感,只要技術夠先進就行了。可一旦到了早期大眾的階段,這些用戶都變成實用主義者,他們更關注——你有什么實用價值?成熟嗎?有社會服務嗎?價格足夠低嗎?
很多技術,都是因為沒有跨越這一鴻溝,最后成了小眾產品。
目前的VR,就是處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它已經征服了愛好者,也有大量的早期使用者。
這些早期使用者是誰呢?很多垂直領域的使用者,包括教育、醫療、房產、汽車、旅游等領域。這些領域都在大量使用VR。因為他們發現這樣的體驗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比如,在醫療領域,過去有很多學生沒辦法上手做實驗,現在在VR里可以做到。
所以說,今天,我們的潛在用戶就是第一類和第二類,根本做不到第三類。
如此,我們就搞明白了我們的用戶是誰,是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他們會用垂直的VR平臺媒體、會上發燒友論壇,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行業峰會。
如果這個模型成立,我的方法就會非常簡單:只要通過這些媒體精準影響到我的潛在用戶,就能達到目的。
我得出了三點結論:
第一,To M,對媒體。我發現最大的空間是什么呢?是我們自己。目前,最大的VR媒體在微博上的粉絲都不超過1000,而我們微博上的粉絲已經超過了10萬。所以,暴風魔鏡的第一品牌就是第一媒體。
第二,To C。跟小米的模式一樣,讓發燒友參與產品的改進,去征服發燒友。
第三,To B,通過行業峰會影響垂直行業的合作伙伴。怎么做呢?很簡單。我讓市場負責人去做線下活動,發現特別有效。
有一個東北的關于VR的組織,組織了一個600多人的峰會。我們也去參加了,做了開場演講。會后有很多媒體和分銷商就過來問:“你們產品這么好,我們能不能合作,做你的代理商。”
一場會議,就解決了幾百號人的影響力問題。而且,這些人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對行業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們算了一下,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這樣的用戶不會超過1000萬人。如果我們一年組織50場這樣的活動,一場活動可以影響200人。而這些人是意見領袖,他們可以影響1000人。這樣,一年就可以影響到1000萬人。
所以,像我這樣的外行,完全不懂營銷。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這個問題,可以不花一分錢,就精準影響到我想影響的人。(作者系網絡音樂平臺天天動聽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