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永青,梁天然,錢 臣,唐 琪,謝益群
(當涂縣市場監督檢驗所,安徽 當涂 243100)
葡萄酒是一種廣泛飲用的低酒精消費飲料,有著顯著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已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飲品,其產量逐年上升,品種不斷增加,市場日益繁榮。葡萄酒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因為其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同時具有調節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膽固醇增加、激發肝功能和防止衰老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葡萄酒質量和品質要求隨之提高。自釀葡萄酒沒有添加任何有害物質,靠葡萄皮表面上攜帶的酵母菌自然發酵而成,因其釀造方式經濟方便,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被人們接受。但自釀葡萄酒成分復雜,除水、乙醇、糖、蛋白質、果膠、有機酸和微量元素外,還存在有毒有害的甲醇[1]。甲醇主要危害人體的神經系統,對視神經及視網膜有特殊選擇作用,嚴重時會導致雙目失明。甲醇主要來源于葡萄原料中果膠質的酶解,葡萄在除梗破碎過程中,存在于葡萄的皮與籽內的大量果膠被果膠甲酯酶水解,生成甲醇。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標準Oeno19/2004《葡萄酒中不同物質的最大檢出值》以及我國國家標準GB/T 15037-2006[2],紅葡萄酒與白、桃紅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上限分別是400 mg/L和250 mg/L,甲醇含量低于標準的葡萄酒方可食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分析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氣相色譜分析在白酒工業中的應用,推動了整個釀酒生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發酵酒質量的提高。氣相色譜分析法是一種先進新型的分離分析技術,它具有選擇性高、分離效能高,速度快,靈度高,樣品用量少且應用范圍廣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釀酒行業,其既能準確地分析葡萄酒中甲醇、醇油等控制性組分,又能對僅占葡萄酒6%香味成分進行單一組分分離,得出各組分的含量,明確表示出各香味成分之間的量比關系,為品質的穩定和提高提供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3]。
本文將采用常用手工釀造技術,結合實際實驗條件,手工釀制葡萄酒,并對現行國家標準檢驗方法進行優化改進。在實驗過程中,設計了單因素實驗和正交實驗,優化色譜測定因素,考察氣化室溫度、柱溫、載氣流量、檢測器溫度、氫氣流量等因素對各成分分離分析的影響,為葡萄酒中各組分的測定提供更為優化得分析方法,同時測試發酵時間對葡萄酒中甲醇含量的影響。
1.1.1 釀造材料
容量20 L的帶蓋玻璃罐,當地產紅皮葡萄(馬鞍山市當涂縣大隴鄉),白糖。
1.1.2 釀造方法
選取質量較好的葡萄,清洗晾干,手工除梗破碎,注意保存葡萄籽的完整性,攪拌均勻后,裝在玻璃罐中,按葡萄和白糖10∶3的比例添加白糖,利用葡萄自帶酵母菌自然發酵,密封保存。保持發酵溫度在20~25 ℃。期間經常震蕩搖晃,讓葡萄皮沉淀下去,色素滲出。自然發酵14 d左右,發酵速度逐漸轉為平緩,葡萄皮浮在表面,顏色由深變淺,葡萄籽和大部分果肉殘渣沉入罐底。用滅菌紗布進行過濾,裝罐,再次發酵。第2次發酵時間約為1周,此時酒液已澄清,不再產生氣泡,將上清液倒出,保存于另一玻璃罐中室溫保存[4]。
儀器:島津氣相色譜儀GC2010Plus,配有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載氣氮氣,燃燒氣氫氣,助燃氣空氣);毛細管柱,白酒分析專用柱,長度30.0 m,內徑0.32 mm,膜厚1 μm。
白酒色譜成分分析標準物質GBE(E)100012(混標)、GBE(E)100013(內標),貴州省計量測試院;超純水;甲醇,色譜純;無水乙醇,色譜純。
初始條件依據國標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5]10.4.1.1設定。
載氣(高純氮):流速為0.5~1.0 mL/min,分流比約為37∶1,尾吹約20~30mL/min;氫氣,流速為40 mL/min;空氣,流速為400 mL/min;檢測器溫度,220 ℃;注樣器溫度,220 ℃;柱溫,起始溫度60 ℃,恒溫3 min,以3.5 ℃/min程序升溫至180 ℃,繼續恒溫10 min。進樣量,1μ L。此法檢測色譜圖會出現明顯的基線漂移,影響積分面積,進而影響數據的準確性。色譜圖如圖1所示。

圖1 依據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10.4.1.1方法檢測白酒混標標樣圖
實驗過程中,分別采取改變升溫方式和速率、進樣口溫度、檢測器溫度、分流比、載氣流量單一條件的方式來評價對各組分分離條件的影響。根據本實驗室綜合判斷評比得出相對國標條件更為優化的檢測條件:載氣(高純氮),流速為1.0 mL/min,分流比約為50∶1,尾吹流量30 mL/min;氫氣,流速為30 mL/min;空氣,流速為300 mL/min;檢測器溫度,230 ℃;注樣器溫度,230 ℃;柱溫,80 ℃,恒溫30 min;進樣量,1 μL。色譜圖,如圖2所示。由圖可以看出,條件優化后,基線水平,譜圖峰形完美,積分面積均勻完整,各組分完美分離。

圖2 依據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10.4.1.1方法優化后檢測的白酒混標標樣圖
依據優化后的分析方法,對白酒樣品進行6次平行檢測,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白酒樣品中的甲醇組分測定結果RSD為0.38%,表明優化后的測量精密度良好。

表1 甲醇組分精密度實驗結果表
將混合標液加入到已知含量的樣品中,測定回收率,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甲醇回收率在95.9%~96.7%。

表2 加標回收試驗結果表
采用優化后的白酒分析方法進行家釀葡萄酒的檢測后發現,該方法具有家釀葡萄酒適用性,檢測譜圖峰形完美,積分面積均勻完整,各組分分離充分,如圖3所示。

圖3 依據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10.4.1.1方法優化后檢測的自釀葡萄酒樣品圖
在統一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葡萄酒進行時間單一因素試驗,觀察其變化對葡萄酒中甲醇含量的影響,詳見表3、圖4。

表3 甲醇含量與發酵時間的變化關系表
由圖表可知,葡萄酒發酵初期由于自身所含的果膠大量酶解,生成甲醇的速率非常快,隨著果膠的大量分解代謝,甲醇的生成速凍明顯平緩,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于穩定,最終穩定在400 mg/L左右。

圖4 甲醇含量與發酵時間的變化關系圖
實驗結果表明,優化后的白酒分析條件,相比于國標,不僅靈敏度高,分離效果好,色譜峰形完美勻稱,而且測量結果精確度高,適用于同條件下的葡萄酒中甲醇成分分析檢測。在統一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發酵時間對葡萄酒中甲醇的含量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隨著發酵時間的推移,甲醇的生成速率呈下降趨勢,最后逐步趨于穩定。本實驗的結果表明,在家釀葡萄酒的過程中,若釀造條件控制得當,葡萄酒中甲醇含量可以控制在國家標準限定的范圍內,可以放心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