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發現學生厭倦看數學教材,不喜歡數學閱讀。從定義上講,數學閱讀是對文字、符號、圖象、字母等多種對數學現象表述方法的理解。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是現階段,很多學生在課堂或者考試中出現數學閱讀能力不足的現象。針對這個情況,筆者設計了兩篇調查報告,對學校1~6年級中的學生和教師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師生各抽樣100人。問卷內容和數據如統計表1、表2所示:

表1 小學生的數學閱讀情況調查問卷

表2 教師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方法調查問卷
通過對以上兩份問卷調查的分析,總結出了小學生數學閱讀現狀存在的問題:
1.閱讀缺乏認真態度,不夠仔細。在調查報告中,有75%的學生是因為看錯或者看漏題目要求而造成考試失分的。現在的小學生存在閱讀不夠認真,還沒看清題目就開始做題的現象。比如,題目問題是:求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大多少?很多學生把問題看成了求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本來是會解答的數學題,卻因為沒有看清題目而著急下手造成失分,這就是不認真閱讀數學題目的后果。
2.缺乏閱讀興趣,沒有閱讀的欲望。問卷數據顯示只有20%的學生喜歡數學閱讀,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對數學閱讀不感興趣。數學閱讀不像其他類型的閱讀,內容沒有那么豐富,它是文字、圖形、符號的結合體,比較樸實,閱讀起來枯燥無味。一般性的數學閱讀很多時候和生活的聯系性不強,比較抽象,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從教學方面來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是“照本畫葫蘆”,沒有注重學生在數學閱讀興趣方面的培養,這也是學生閱讀興趣不強的原因之一。這些原因造成了小學生對數學閱讀不感興趣,沒有閱讀欲望。
3.缺乏一定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不足。數據顯示,有25%的教師認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很重要,但是只有10%的教師認為教給學生一定的數學閱讀技巧很必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教師沒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針對他們的閱讀能力進行一些特別的閱讀技巧訓練。這造成了很多學生都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數學閱讀方法,不懂得該怎樣去閱讀,找不出數學題目中的重點,無法理解題目中的意思。
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發現,現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還不是相當重視,很多教師還沒有訓練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教學計劃。結合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思考,為了能夠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和解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特別是數學解題的教學課,要充分利用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首先讓學生對長方體模型有一定的探究和理解,引領他們進行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然后進行一定量的習題練習。比如,一冰箱的長和寬是90厘米,高是150厘米,請計算它的表面積。學生掌握相關公式后,很快就可以算出它的表面積。接著就再進行另外一道習題的練習,“一個魚缸,長是80厘米,寬是60厘米,高是50厘米,那么做一個這樣的無蓋魚缸,至少需要面積多少的玻璃?”求解時,肯定有一部分學生會計算錯誤,這時候教師就要指導他們對題目進行解析,找出錯誤的主要原因。可以告訴他們做錯題目是因為他們沒有認真審題,這樣學生就會在意識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在以后的題目解答過程中就會仔細閱讀,認真審題,明白數學閱讀的重要性。
2.總結各類題型的閱讀方法,掌握一定的數學閱讀技巧
(1)數學定理、概念、性質、公式的閱讀學習技巧。數學定理性質是數學內容的濃縮,是反映數學對象的屬性關系。它雖然語言精練濃縮,比較抽象,但是它是學習的重難點,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在學習數學定理性質的過程中,只有弄懂這些定理性質的概念,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向,有很強的推理能力,才能去很好地掌握這些定理和性質。很多學生在做一些題時往往不知道題目和哪個定理有關系,要用什么公式去解答,就算知道了,也記不清公式。所以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是學習閱讀、學習數學性質定理的關鍵。下面幾種記憶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到學生掌握定理性質;
A.理解掌握:從數學本身出發,深入理解公式,明白每一個符號代表的意思,以理解為主去記憶。
B.系統記憶:對于一些形式比較相近的公式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系統記憶,記住一個,就記住了一類。比如,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就可以放在一起記。
C.口訣記憶:口訣記憶是一種很有趣的公式定理記憶法,充滿趣味的同時也幫助我們記住了公式。比如,在去括號的法則中,我們可以這樣記: “去掉正括號,各項不變號,去掉負括號,各項都變號”。
(2)計算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認為計算題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所以就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在計算題的教學活動中,這就導致很多學生計算題的閱讀能力不強。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計算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很多時候學生會在課堂上表現很好,好像對計算方法、計算思路等都有很好的掌握。但往往這種現象是暫時的,因為一種技能的形成是要經過無數遍訓練的,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讀好每一道題,寫好每一個步驟,不斷地進行練習,學生才能提高計算題的閱讀技巧,掌握運算技能。如:一位教師在講解“括號的作用”時,她先給學生布置四道計算題,分別是16-3-2=?和16-(3+2)=?12÷3÷4=? 12÷(3×4) =? 然后再要求學生對這兩組計算題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接著引出“括號”在計算中的作用,分析引入“括號”后,里面的符號應該進行怎樣的變化,提醒學生在做計算題時要看清題中有沒有括號,搞清先算哪步再算哪步。實踐證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題閱讀能力,值得我們去效仿。
(3)圖形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看圖解題在小學數學考試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應該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在小學階段,如果教師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看圖、讀圖能力,就能為以后應對空間幾何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面對文字應用題,一些學生可以馬上做出來,但是把文字題轉變成圖形題后他們就無從下手了,對于這個現象,原因可能是圖形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看懂。所以圖形題的閱讀技巧就是把它轉化成我們熟悉的文字題,再進行解答。比如,在解答“長方體的體積”這一類型題的時候,在圖形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長方體每一條棱的具體長度,看清題目后,把圖形轉化為文字就變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然后再根據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一公式進行計算,這樣就可以變成我們熟悉的文字題型了。所以轉圖形為文字是一種很巧妙的圖形閱讀方法。
(4)應用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應用題是學生最不好掌握的題型,其實看起來很難的應用題只要你讀懂,并仔細分析題目,就可以把它解答出來。在應用題那么長的題目要求中找出關鍵句非常重要,只要你找出關鍵句,就能化復雜為簡單,求解出問題。
筆者在講解一道應用題的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先通讀題目要求,找出關鍵句、重點詞,因為它們會幫助我們理解題意。如:小明和小紅植樹,小紅種了11顆,比小明少種了3棵,小明種了幾棵樹?為了解答出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以下四步進行分析解答:
第一步:找關鍵句。從題目可以看出關鍵句是“比小明少種了3棵”。
第二步:補充關鍵句。誰比小明少種4棵?補充隱藏的主語可以得出“小紅比小明少種3棵樹”。
第三步:將補充完整的關鍵句反過來說“小明比小紅多種了3棵樹”。
第四步:得出結果。“小明種了11+3=14(棵)”。
通過這樣一步步分析題目,找出關鍵句,理解關鍵句,會使題目變簡單,便于學生解答和掌握。
小學階段是培養一個人能力的重要階段,是學習的關鍵時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掌握數學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