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高峽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研學旅行專家
《教育》: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有什么好處?
高峽: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環節,研學旅行有助于我們借助社會力量,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的理念。第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豐富的、完善的學校教育活動。第二,能夠通過課本內外、課堂內外的溝通,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和群體發展需求。孩子們可以通過感官親身感受身邊的人和事,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他們的手使之能干,解放他們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他們的嘴使之能講,解放空間,解放時間等。這對孩子通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融合,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立自尊,學會交流互助、互尊,都意義重大。第三,能夠引導全社會關心、服務、參與教育。
《教育》:怎樣加強研學旅行的統籌與管理?
高峽:在實際活動中,會遇到許多制約因素,包括對研學旅行的認識問題,安全問題、經費問題、政策管理機制等。從宏觀上看,現在要求每個年級都出去,這對于市場來講,任務巨大,操作起來極其困難。從操作上看,現在各學校的運作基本上是單槍匹馬、費力勞神;工作量極大,成效也不明顯。另外,還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問題,一些優質校具有這方面的資源優勢,可其他一些學校卻做不了。因為優質校在當地聲望高,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以利用。所以,我們從點到面都要考慮到。
要有效推行研學旅行,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考慮:容量和資源配置問題。全國中小學生每年都出去一次,總量可想而知,這需要巨大的社會資源進行配套。體制管理問題,現在職責范圍、聯動機制都不太清晰,第三方機構沒有建立起來。我們把研學旅行定義為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固定時間,要有保障,要有事中、事后評價,這是一個完整體系。研學旅行是學校在做,但需要有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支持。
韓新 原西安市教育局基教一處調研員、中國研學旅行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
《教育》:請您談談什么是研學旅行?
韓新:上學期間,由學校組織“圍繞主題、整年級整班、爭取做到集體宿營”是研學旅行的關鍵。研學旅行的重點在于“組織安排”“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研究性學習”“旅行體驗”。我們要通過對這五個方面的理解與踐行,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行動,在自然中行走,在社會中體驗,要讓孩子們親身經歷、現場感受、動手參與、同伴互助、自我感悟、能力培養、品德塑造。
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沒有校外教育就沒有教育。我們的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猶如一個人的兩條腿,這兩條腿要交替前行,這個人才能走向詩和遠方。中國校外教育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形式便是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是實現中小學素質教育與德育創新關鍵所在。從這一方面說,中小學校長在研學旅行這件事上,要敢于擔當、敢于創新。
《教育》:如何避免“只游不學”或“只學不游”等問題?
韓新:現有的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過于知識化,充斥著任務單、知識點,這是不對的。我們的課程設計不能太復雜,要回歸生活、回歸自然,要讓孩子們感動、流淚,充滿儀式感,讓他們永遠難忘。
研學課程設計要做到“三個不要”,即不要把活動層設計得太模式化,不要限于標準化的產品設計;不要把活動課程設計得太精細化,不要局限于統一的流程或順序;不要把活動課程設計得太知識化,僅讓學生完成預設的任務單、知識點;我們需要親切而自然的活動課程,它要社會化和生活化;需要集體而合作的活動課程,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勇敢堅強的活動課程,要富有英雄主義情懷。研學旅行是讓我們重新蕩起雙槳,研學旅行讓廣闊天地成為真正的大學校,研學旅行讓中小學生讀人世間這部活書。
《教育》:研學旅行的現實意義在哪里?
韓新:研學旅行活動課程中的“活動”二字是關鍵。要通過研學旅行“活動”,讓孩子們以天地為學校、自然為老師、社會為教材,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這才是真正的校外教育。同時,要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和營地。研學旅行不能只搞一天的“活動”,一定要讓孩子們有地方同吃同住,使孩子們留下童年美好的記憶,如此才能讓研學旅行有成效。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義務教育階段的1.42億中小學生,每天都有班級或年級行走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去上社會實踐這一課。
林衛民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
《教育》:研學旅行活動的教學特點是什么?他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有什么不同?
林衛民: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教學,要“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其教學的特點是“將觀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可以采取知識整合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關注和利用學生觀念的豐富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整理觀念,并建立起對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一致性的理解。相比于傳統課堂內進行的學科課程,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可控性、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現了無規律、不可控和非連續性的特征。這就要求在研學旅行出發之前做好準備,而且是不同于傳統課程的新課預習那樣簡單的準備。首先,學生需審視自身的觀念和能力儲備的狀況,沒有前期的知識儲備,學生很難快速進入研學旅行的學習狀態;二是在教學中尋找“關鍵事件”,關注關鍵事件可以將研學旅行活動做得很精彩、有藝術感并能夠增加學生的新觀念;三是教師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師嫻熟的技術和高度的智慧,能夠讓學生總是處在“旅行”“研學”的興奮和分享狀態,讓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得到充分激發。
《教育》:如何理解研學中的“學”字?
林衛民:雖然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內容難以做到前后連貫,教學內容也沒有連續性,但是,“對經驗的新態度和新興趣的發展”,是研學旅行課程教學的內涵,這是前后聯系并不斷向前延伸、向上提升的,正如杜威所說,“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個其他的目標和標準,便會剝奪教育過程的許多意義,從而導致了人們在處理兒童問題時依賴虛構的和外在的刺激”。
周仕建 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副校長
《教育》:現今的研學旅行中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周仕建:從百度檢索“研學旅行”四個字,可以搜到約316萬個結果(2018年6月16日數據),其中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有數千家,其熱度可見一斑。這些公司大都宣稱可以提供“全面、獨特的研究性學習服務”和“良好的旅游體驗”。但是,多方反饋的實際情況和其宣稱的內容大相徑庭,一些試圖渾水摸魚的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所謂“研究性學習服務”,僅局限于開展一兩次集體活動,而且是臨時的游戲性的集體活動,而所謂“良好的旅游體驗”更是名不副實,孩子僅僅停留在“我曾經匆匆來過”的層面。
《教育》:如何解決研學中存在的名不副實問題?
周仕建:前兩年,研學旅行中的體驗性課程一直由服務商整體設計,其出發點和專業水準并沒有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體服務人員因為某些原因被賦予了較大自主權,更有甚者,只要合同沒有或者無法具體約定的,僅限于提供“底線”服務,一切從最低標準出發,直接拉低了整個體驗課程的水準。因此,我們常常能遇到體驗性課程存在兩大頑癥:一是課程泛化,把所有參觀訪問的內容和過程都定義為“課程”;二是課程內容浮淺,流于形式,只求“有”而不求“精”,有些集體性體驗課程和研學旅行項目沒有聯系,只是簡單地把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沒有價值的游戲。現在,研學旅行的體驗課程是由學校自主設計的,是學校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是針對過去的兩大“頑癥”而開出的對癥藥方。這樣做,一方面增強服務商的自律性,加強過程管理和對具體責任人員的考核,保障學校和學生的正當權利,權、責清楚,也有利于研學旅行項目的健康發展。
《教育》:如何最大限度的滿足全體學生的研學旅行需求?
周仕建: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加,學校可以組織短途、短期的研學旅行。這樣一來,服務商的經濟效益可能較差,但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一定能夠招攬到優秀的服務商。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有待于國家進一步出臺指導性文件,也有待于教育部門、學校和研學旅行服務商的共同努力。
劉信中 課堂內外雜志社黨委書記、董事長
《教育》:如何才能保障研學旅行的質量?
劉信中:研學旅行除了讀書、行路相結合外,還有一個關鍵詞是陪伴。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需要學術機構、科研人員、青年教師、學有專長的學生做志愿者來帶隊擔當班主任,全程陪伴學生,在游的過程中將知識點講解給學生,為他們做學術上的引領。同時,通過研學旅行,還應該為每位學生做學術水平能力的評估,在網上為他們建立專業的評估檔案,這對他們未來的專業發展和學術能力培養具有參考價值。
《教育》:如何在研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劉信中:我們說鄉愁,不走出去,怎么能感受到什么是鄉愁呢?當你走向世界,與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會形成你的自信與大國情懷。比如我們到美國斯坦福開展研學旅行,請斯坦福大學教授為學生上一周課,課程都與興趣與愛好相關。最后讓大家根據學到的知識點動手做實驗,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一起去硅谷參觀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請專業科技人員為學生做點評。我們會發現,當中國的隊友得了第一名,所有同學都會歡呼,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就是在研學旅行中油然而生的家國情懷。所以,引領學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這就是逐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家國情懷。
《教育》:什么樣的研學旅行才是有價值的?
劉信中:研學旅行產品不能是“中國式旅行”,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最重要的應該是融入。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應該包含三個維度:人格教育、勇氣、能力。人格的培養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研學旅行應該更注重青少年學習方法的引領,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學會包容的人格。比如,開發沙漠越野、極限挑戰等研學旅行產品來培養孩子的陽剛之氣與英雄氣概,這就是書本里所欠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