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璇
【摘 要】曹禺曾說“一部《雷雨》都是巧合。”[1]作為其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四鳳,內心是最純凈的,一個出身下等家庭的丫頭,愛上公館里的大少爺,這個大少爺竟然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哥哥,還跟他的后母又有著不正當的亂倫關系。四鳳的悲劇性在于她生命的最終意義被全部否定。作為演員怎樣將這樣的悲劇情感體驗與表現相融合,產生出的美學意蘊和審美價值,給觀眾以深刻的思考和對作品全新的解讀,就是塑造這個角色情感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雷雨;四風;表演;悲劇性
中圖分類號:I206.6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043-01
一、建立悲劇性情感體驗
四鳳的所有生命意義就是親情、愛情。而最后她為了愛情寧愿拋棄所有。但是最后卻落得個“我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我什么都沒有了”的結果。她的所有生命意義被否定,親人沒臉見,傾盡全部的感情原來是一場兄妹不倫戀……這也是她所有悲劇性的情感產生的原因。但是因為四鳳的這種經歷我并沒有完全經歷過,情感體驗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比如在第十六場四鳳淋雨找到周萍要周萍帶她走的那場戲,我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怎樣把四鳳當時的情感準確真實地表達出來,直到有一天外面下起了雨,學校有急事通知要趕快回去,我既沒帶傘又打不到車,沒辦法只好坐摩托車回去,車速很快,不一會我就全身濕透,但是一下子就找到了四鳳一個人在雨里跑的那種感覺。于是我立刻把那場戲的前后內心情感在心里順了一遍:“我”被母親逼著發誓不再見周家少爺,但是卻抵擋不住對周萍的感情,當兩人的事母親知道后,“我”羞愧難當,心想著母親一定不會原諒自己,“我”只想著跑,一頭跑進了雨里,但是心里根本就沒有方向,內心里亂糟糟的,跑到泥濘的地方摔倒了都沒感覺到疼,腦子里一片空白……“我”已經讓媽失望了,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現在沒臉回家,“我”只剩下“我”的萍,對,我要去找他,我要去找他……這樣,有了真實的內心體驗,就接上了后面四鳳找周萍二人私奔的內心情感。只有在自己的內心建立起與四鳳這個角色相應的內心體驗,才能真實地把握好四鳳內心的悲劇性的情感。
二、把握四鳳情感悲劇性的分寸
四鳳這一角色在整個《雷雨》中并不是在事情發展的主線上,她的存在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但是她的命運卻與主線息息相關。所以在把握四鳳的悲劇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寸,“應該懂得節制。不要叫自己嘆起來成風車,哭起來如倒海。”[2]所以,在把握四鳳的悲劇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過。“應該有真情感。但是要學會怎樣收斂、運蓄著自己的精力,到了所謂‘鐵燒的最熱的時候,再錘。而每錘是要用盡了最內在的力量。”[3]就像在演第二場四鳳跟周萍幽會的時候,當她得知周萍明天就要走了,她很舍不得他,但是她的方式和繁漪的壓迫式的不同,她小心翼翼地問“剛我聽你說,你明天就要走?”如果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質問的話,那這里四鳳的語氣,更多的是央求和膽怯,但是四鳳的悲劇性也正是在這一句句小心翼翼的把握分寸的情感上。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我好好伺候你,洗衣服、燒飯、做菜、我都做得好,只要你叫我跟你在一塊”,但是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心愿卻被現實一個個的打破,直到她得知所有的真相,自己生命的所有意義都被打破,她也沒有大喊大鬧,而是直接走向了死亡。四鳳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物走向死亡,用她的那份小女孩兒似的純真向往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時代的不公與壓迫。
三、悲劇性情感的塑造
“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
(一)臺詞。臺詞是一劇之本,四鳳的悲劇性情感就是貫穿在這一句句臺詞里,潛臺詞尤為重要。如當母親在質問她跟周家少爺到底怎么回事時,她的那句“我不是跟你說過,這兩年,我天天晚上——回家的?”就不僅僅是回答了,而是逃避!因為這個時候的她已經跟周萍發生了關系,她害怕母親知道。所以在處理這句臺詞的時候語氣肯定是緩慢猶豫的,而且斷句也非常的頻繁——我不是跟你說過//這兩年/我天天晚上//回家的//?尤其在最后“回家的?”三個字上,其實她的潛臺詞是“媽,我對不起您,我不是一個好女兒,我騙了您,我做了您覺得我最不應該做的事”清楚這些,把臺詞處理好,才能展現出她的悲劇性情感。
(二)形態。形態,即形體和神態。如果說臺詞是有聲語言的話,那形態就是無聲語言。形態是在舞臺上一個角色給觀眾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要想把四鳳的悲劇性情感塑造好,必然少不了形態表現。
由于筆者飾演的《雷雨》采用了一種新的形體表現方式。很多時候運用肢體去對話,更能體現出角色身上的悲劇性情感。比如開場四鳳一上場就被周萍抓住,她是膽怯的但是又不忍放開,形體上使用拖著周萍往前走的動作,充分表達了她內心既膽怯又不愿拒絕的情感,接著被周萍一把拽過抱在懷里,她的臉埋在周萍的懷里手卻緊緊地抱住周萍,更能表現出她內心的矛盾也把這樣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對愛情憧憬又害怕階級的阻撓的一種悲劇性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曹禺談雷雨[J].人民戲劇,1979(3).
[2]林洪洞.表演教學手冊(B)[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