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京劇進課堂教學意義的基礎上,從激發學生的京劇文化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有效運用課堂教學方式等方面,對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的具體方法進行了總結分析。
【關鍵詞】京劇;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88-01
京劇作為戲曲的一種,其中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藝術文化特征,京劇文化的藝術特征對實現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和藝術修養的啟迪教育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和意義。京劇進課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開展的有效措施,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均有開展應用,并取得了相應的效果,以下將對京劇進課堂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
一、京劇進課堂教學意義分析
京劇是戲曲的一種,戲曲文化作為我國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戲曲教學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中引進京劇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成完整道德人格的塑造,同時在戲曲文化普及教育的同時,實現我國優秀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促進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促進學生藝術審美修養以及能力培養的提升,實現全面培養和綜合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此外,京劇進課堂對豐富學校藝術教學資源,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二、京劇進課堂的教學實踐分析
(一)激發學生對京劇學習的興趣。京劇進課堂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實踐,在教學開展中不僅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與認知特征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設置,而且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運用,在激發學生對京劇學習的興趣、提高其京劇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促進京劇在課堂教學中的開展運用,實現學生傳統民族藝術文化以及藝術審美、修養的培養提升,達到全面培養與綜合提升的教學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激發與培養學生京劇學習興趣時,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設置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運用,來促進學生京劇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京劇藝術審美與修養的培養提升。京劇作為戲曲的一種,其中融合了繪畫、表演以及音樂、舞蹈、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現實現一種模糊、整體的情景氛圍營造,從而在藝術表演過程中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達到藝術感染與影響效果。在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中,為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需要在良好的情景氛圍營造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藝術感培養,提高學生對京劇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京劇曲目《我是中國人》欣賞教學實踐中,結合京劇曲目的創作背景及情感內容,在課堂教學開展前,通過情景氛圍營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京劇曲目的欣賞教學,增進對內容、情感的認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的開展效果。
(三)注重教學方式的運用,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中,還應注意合理運用教學方式,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對京劇學習的興趣,在京劇學習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比如,在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可以從京劇故事入手,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認知等特點,在拉近與學生心理距離的同時,幫助學生進入京劇世界,欣賞京劇文化與藝術魅力,促進教學實踐效果的提升。在中小學京劇課堂教學實踐中,從中小學生的心理與認知特征出發,選擇一些與學生心理接近、受學生歡迎的京劇故事,從京劇故事內容出發,引導學生在京劇欣賞的基礎上,閱讀有關文化背景及原著文學書籍。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就京劇故事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思想內容等進行討論學習,深化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理解。
此外,還可以通過互動式教學方式的開展。鼓勵學生參與京劇表演,通過京劇表演形式,在實現課堂學習節奏調整的基礎上,提高學生京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京劇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京劇表演視頻播放的基礎上,配合播放視頻鼓勵學生進行表演或演唱等,既調動了學生京劇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充分利用學生課下時間做好課堂表演準備等,對促進京劇教學的全面開展與學習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四)設置京劇學習輔導課程,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學習,促進京劇知識的積累提升。在京劇進課堂教學實踐中,除課堂教學外,還應注意通過課外輔導教學課程的設置,在加強學生京劇知識積累的同時,提升其京劇藝術與文化修養等能力,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教育目的。如在課堂教學之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京劇文化學習組織或表演社團等,積極組織開展京劇表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表演過程中,加深對京劇的理解和認識。
三、結語
總之,在全面認識京劇進課堂教學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合理、有效的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對京劇文化與藝術魅力的全面認識,對培養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與道德修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許珂.如何在中學音樂課堂中進行京劇講解及分析——《國之瑰寶——京劇》高中音樂賞析[J].黃河之聲,2018(01):71-72.
[2]肖輝.湖南省“京劇進課堂”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5(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