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遵新
摘 要:“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價值與教學方法研究”課題立項后,課題組對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價值、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遴選適合室內上的教學內容;梳理、總結適合室內的教學方法及要求等,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研究。
關鍵詞:室內體育課;技能;價值;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6-0025-02
“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評優活動”的提出是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十四城市學校體育專業學組在2014年研討會上形成的共識。后于2016年4月在廣西柳州進行了“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錄像課評優活動”,在評優活動后的研討中,大家一致認為室內體育課教學研究意義重大,是一線教學的真實需求所在。為了使這項工作成為今后幾年十四城市學校體育專業學組的研究重心,使室內體育課研究更具可持續、科學、嚴謹的特征,學組決定以課題的方式來實施,“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價值與教學方法研究”課題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并于2016年5月申報中國教育學會一般科研課題,同年12月正式立項,立項后課題組按照課題管理要求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制定研究目標,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是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學校體育場館嚴重不足,室外又無法實施的前提下的教學行為,并非將室外體育課搬到室內來上。而室內體育課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隱形的東西明了化。因此,如何找到突破口和落腳點是課題研究成敗的關鍵要素,本課題緊緊圍繞“教學價值”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實踐性研究。以室內與室外的價值對比和如何教的手段、方法為研究重點,主要解決室內體育課如何教與學的問題,研究的出發點就是解決惡劣天氣狀況下如何保質保量,開足開齊體育課,同時達到體育課應有的教育功能。
二、發揮團隊優勢,設立子課題分項攻關
為了使課題研究有序進行,“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價值與教學方法研究”課題被正式立項后,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置了多項子課題供會員城市選擇并進行研究。子課題研究采用申報、審批制,要有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團隊,設定研究區域或實驗校。各子課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活動開展應符合總課題的要求。從2016年12月起,子課題開展了“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系列專題研討”,通過以室內體育課教學為案例,專題研討室內體育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組織與管理等,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確定一位主授教師,安排主講或主評人。在課例教學研討中,明確體育課應在陽光下、操場上授課,室內體育課是室外體育課的替代和補充;明確要求提問題的教師要有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案,目的就是培養教師既要發現問題,又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手段與方法,盡可能使教師深入思考室內外教學,并達成對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研究與實施的共識。
“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的價值與教學方法研究”課題下設15個子課題,由12個城市分別承擔。田徑、體操類分別由烏魯木齊和長沙承擔;三大球由柳州、常州、武漢、西安、洛陽承擔;健美操、武術由株洲、天津承擔;水上運動由宜昌、湛江承擔;游戲、體育健康由武漢、遂寧承擔;乒乓球由天津、武漢承擔等。在室內體育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各項目組不作統一規定,但在時量上有一個具體要求,各年級或學段,每個項目至少有3至4節計劃教學案例;田徑、體操是運動大項,田徑須有跑、跳、投,體操須有技巧、器械類等內容研究。
三、深入教學教法研究,提升研究質量
課題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思想、有行動,認真嚴謹、潛心鉆研。課題研究來自實踐,服務于實踐,高于實踐。課題研究不僅能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且能培養出大批骨干教師。自從申報課題開始,十四城市的各項活動都是圍繞室內體育課這一主題而進行。2016年4月在廣西柳州組織了室內體育課錄像課的評優活動,119節錄像課獲獎,其中33節課在現場展示與交流。2016年10月在廣西柳州組織室內體育課現場展示活動,這兩次活動得到了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領導的高度認可和評價。課題組以“教室能上什么?”為主題,組織策劃了2017年5月在湖北利川的“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單元、課時教學計劃評優活動”。在此期間,課題組針對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認真總結,調整研究策略,變各城市全面“開花”的研究為一枝“獨秀”研究,將自己承擔的子課題做精做強,具有高度的專業水準。此后在制訂“中小學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方法計劃案例”時,按照基本格式要求進行編寫,每一課例由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計劃、評價標準、課時計劃、課后反思等五部分組成,提供的課例必須是教師們上過并效果良好的課,否則不得進入案例集,到目前為止已收入并成冊的課時計劃案例(6本)160個,達到了預期要求。
在室內體育課教學價值的研究方面,要求各子課題對同一教學內容、同一教學年級,在室外、室內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學生課堂的表現能力、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身心變化、運動密度和運動量等多角度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發現除了學生情緒表現有點差異外,其他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學生情緒有差異也在研究的預料之中,室內體育課移動桌椅要求輕拿輕放,聲響不宜過大,不能影響鄰近班級的正常教學,當學生興奮點達到高峰期時,必須有所克制,必須保證安全。室內體育課的練習密度達50%左右,課中的平均心率每分鐘達135次左右,達到預期的健身功能。
研究室內體育課的落腳點在教學方法方面。不同的教師運用同一教學方法,可能收到的教學效果不一樣,其主要是由教師的教學個性化特征所決定。在研究過程中視教師、學生、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根據幾年的探索和研究,發現用得比較多,并深受教師喜愛的方法有多位法、借物練習法、器械改進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
多位法是室內體育課常用的方法,是學生在有限的室內空間,在站姿、坐姿、運動方位等方面采用的方位變換法。如在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階段,在準備階段的徒手操活動中,為了充分利用室內空間,防止同學間相互運動的干擾,常采用錯位法。又如在課堂小組合作或小組創編教學環節中,為了排除外界影響因素,充分發揮小組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采用背對背法效果較好。再如在教學中的前后踢腿動作,若正向的前后踢腿,桌椅將限制其運動幅度和運動軌跡,如若用力過猛還有受傷的可能,采用斜位法可以預防上述兩個問題的出現。還有高低位交替法,就是一組(人)做高位的動作練習,另一組(人)做低位的動作練習,如進行身體素質練習時,一組學生在課桌上做仰臥起坐,另一組學生利用凳子做斜撐俯臥撐,既利用了課桌椅,又解決了場地不足的困難,還能兼顧運動的多樣性。
借物練習法,就是在教學中利用教室內已有的資源為教學服務。室內體育課技能教學不可能像室外體育課那樣,有廣闊的場地和豐富的體育器材,即使有很多器材,也得精選而用。室內可借物有課桌、凳子、書包、墻壁、多媒體等,而多媒體的利用頻率是最高的。教師在球類技術教學中會用競賽的視頻片段,激發學生對球類運動的興趣與喜愛;在技術動作復雜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定格功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如蹲踞式跳遠教學中的“蹲踞式”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動作?教師講解和示范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利用多媒體將此動作由助跑、起跳、空中蹲踞式動作、落地等各技術環節慢速播放和空中蹲踞時定格,讓學生真正知道蹲踞式的清晰結構。借物練習法用得較多的是借用墻壁進行形體的站姿練習、借用書包的負重進行蹬伸練習、借用課桌椅進行技術教學。如田徑中的跨欄跑就是借用凳子、桌子代替欄架進行教學的,從上課實際效果來看還是很不錯的,得到師生的高度認可。
器材改進法,為了室內課教學的需要,將原有的器材進行適當的改進是必要的,也是課題研究中的一個亮點。在確定室內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學器材就應一并思考。如在乒乓球搓球、推擋技術的教學中,為了使乒乓球始終掌控在練習者的手中,防止出現球滿教室飛、練習頻率下降的現象,授課教師想出了用細繩將球與人連接在一起的方法。當時評委、教師認為繩和系在球上的螺釘會改變球的運行軌跡和球體本身重量,當然這些推理與想象都是成立的,但親身感受后,發現并非想象中的那樣顯著,教師們還是非常認同的。又如足球的基本功顛球教學時,利用彈力袋將球套住,手握松緊帶,能正腳背顛球、大腿顛球和頭頂球,都不會出現球滿教室跑的現象。
課題組注重研究工作的有序進行,2017年底對承擔子課題的部分城市進行專題調研,分別到湛江、洛陽、西安、遂寧等城市對子課題研究進行技術指導,盡可能在總課題的統領下將12個子課題研究同步推進。
四、群策群力,成果初顯
本課題的研究期限為2016—2018年,2018年3月申請結題,5月6日在江蘇揚州參加了會議結題評審。截止到目前,有9篇室內課的論文發表,2017年有40多篇室內課研究論文獲省級獎;2018年十四城市學校體育專業學組征集室內體育專題論文200多篇,室內體育課可視光盤達150多課次,征集教學方法計劃案例300多課次,整理編輯成冊6本、160多課次。課題研究期間以十四城市學校體育專業學組組織的室內錄像課、現場展示交流課達180多節。各城市組織的室內體育課培訓、專題研討、調教評優等活動不下150次,通過課題研究既解決了惡劣天氣環境下系統上體育課的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大批骨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課題結題只是研究工作的一個階段性小結,課題研究的時限是有限的,但成果的轉換和運用是無限的,結題不是研究的目的,認可、接受、運用、普及才是十四城市學校體育專業學組的愿望。按照本課題研究計劃,2018—2021年為區域普及與推廣期,在這一階段還需對區內教師進行大量培訓指導,力爭在2021年實現室內體育課教學的系統化、規范化,讓教室成為體育課教學的第二場地愿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