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毅
摘 要:混沌理論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是非線性科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這一理論自提出以來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探究語言系統的復雜性、非線性問題的有效工具。文章介紹有關混沌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意義,闡述語言系統中的混沌性及其研究方法,舉例說明混沌理論在語言研究領域的應用情況,以期推動混沌語言研究深入開展。
關鍵詞:混沌理論 語言系統 混沌語言 語言學 語言
一、引言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關于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這一理論隸屬于非線性科學(Nonlinear Science),只有非線性系統才能產生混沌運動。非線性是自然界復雜性的典型性質之一,是一切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梢哉f,20世紀90年代以來,任何科學發展,包括社會科學在內,它的前沿問題幾乎都是非線性問題。作為研究非線性問題的混沌理論,自然就應用到各個學科研究的前沿領域。
混沌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學術界,尤其是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有關研究表明,語言并非一個簡單的線性系統,它既不是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的簡單疊加,也不是簡單孤立地從一種符號系統轉變為另一種符號系統,而是一個多維、復雜、動態的非線性系統。在混沌理論的框架下,語言依存于人類信息交互系統中,是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互相聯系的一個統一體,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和混沌特征?;煦缋碚撟鳛檠芯繌碗s系統行為的理論,為我們研究語言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將簡要介紹混沌理論和混沌語言以及混沌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使用方法和應用情況,以期推動混沌語言研究深入開展。
二、混沌理論的簡介
混沌又稱渾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用它來描述混亂、雜亂無章、亂七八糟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它與無序的概念是相同的。然而“混沌”在科學術語上并不是“混亂”之義,而是世間萬物的一種自然屬性,它是指確定性動力學系統因對初值敏感而表現出的不可預測的、類似隨機性的復雜運動形態。由它演變而來的混沌理論(以下簡稱“混沌論”)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按確定性規律隨時間演化的系統)中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的行為。
混沌論是非線性科學的主體,而非線性科學卻是一門研究非線性現象共性的基礎學科,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中的“三大革命之一”。“線性”與“非線性”是兩個數學名詞。所謂“線性”是指兩個量之間所存在的正比關系,若在直角坐標系上畫出來,則是一條直線;而“非線性”是指兩個變量之間不是像正比那樣的直線關系,在直角坐標系中呈一條曲線。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大量存在的相互作用幾乎都是非線性的,線性作用只不過是非線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的近似[1]。因此從邏輯上說,非線性就是不滿足線性疊加原理的性質。
在非線性科學上,混沌現象是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種貌似無規律的復雜運動形態。它的外在表現和純粹的隨機運動很相似,即都不可預測;但和隨機運動不同的是,混沌運動在動力學上是確定的,它的不可預測性是來源于運動的不穩定性。或者說混沌系統對無限小的初值變動和微擾也具于敏感性,無論多小的擾動在長時間以后,也會使系統徹底偏離原來的演化方向?;煦绗F象所蘊含著的局部不穩定性、自相似性、分維數和普適性等特性告訴我們,有一個與有序對應的另一種形態和結構的世界。呈現在我們眼中的自然界不只是一幅從無序到有序的單調圖景,而是一幅有序和混沌交替出現又同時并存的圖景。可以說,混沌論是簡單性與復雜性、精確性與模糊性、確定性與隨機性的辯證統一;它在注重研究隨機性與復雜性的發展因子的同時,也體現為探求確定性與規律性的動態過程。
1963年,美國知名學者愛德華·洛倫茲教授率先提出混沌論,所以他被學術界譽為“混沌論之父”?;煦缯撜J為,在客觀世界中,有一個與有序對應的另一種形態和結構的世界,其特征是非線性、混沌無序的[2]。這一理論的最大貢獻是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周期結果;它的精髓就是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和過程的可推導性;它的創立是人類在認識大自然中的不規則性方面的一個舉足輕重的突破?;煦缯撛诎l展過程中為我們生活中很多不能直接看出的事情做出了合適的解釋,其發展會很快地影響整個世界的變化,指導我們的生活實際和思維方式。洛倫茲教授研究的是耗散系統的混沌現象,他因發現確定性混沌,為世界作出偉大的貢獻而載入科學史冊。他的發現深刻地影響了基礎科學的很多領域,而這些領域至今依然繁榮興旺。
混沌論所研究的是非線性動力學混沌,目的是要揭示貌似隨機的現象背后可能隱藏的簡單規律,以求發現一大類復雜問題普遍遵循的共同規律。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分形結構(Fractal Structure)和奇異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是混沌論的三個重要概念,它們都是反映混沌系統運動特征的產物,也是混沌系統中無序穩態的運動形態。其中,蝴蝶效應是混沌論的經典例子:巴西的一只蝴蝶輕輕振動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發一場巨大的龍卷風。初值敏感性是奇異吸引子的動力學性質,而分形結構則是在相空間中奇異吸引子的幾何特征。伴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對于混沌和非線性過程的理解在總體上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煦缯撃苋鏈蚀_地揭示和描述客觀世界的屬性及其復雜的規律性,目前已成為影響深遠、發展迅速的前沿理論?;煦缯摰难芯坎粌H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它幾乎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3],成為解決非線性復雜問題的有效工具,并正在改變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許多傳統看法。
三、語言的混沌現象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語言系統具有長期演化趨勢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正是語言的混沌現象,具有這種現象的語言則稱為“混沌語言”[4]。在混沌論視閾下,語言系統是一個動態性、復雜性的非線性系統。相關研究表明,語言系統是混沌無序的,首先就語言符號系統本身看語言是象征性的,符號與現實世界的關系是任意的;其次語言內部的各要素,比如語音、詞匯、語法等都表現出無序性。然而,這種無序并非純粹的無序,無序中又存在著有序,它的發展既表現出異化的混沌,又顯露出有序,即其運動軌跡始終圍繞人類共同的生活實踐經歷和體驗[5]。研究者們認為,語言系統存在許多動態的、不穩定的、隨機性的因素,是有序與無序、簡單性與復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自相似性與非自相似性的辨證統一。人類語言的秩序和混沌屬性是語言作為客觀經驗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觀察主體和觀察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具有哲學和科學的雙向意義。
由于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深受還原論的影響,以往的語言研究總是傾向于把整個語言系統按層次或不同方面劃分成塊,忽略“次要”的細節或實行變量的“控制”,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系。語言本身是一個復雜性和開放性的系統,在其演化進程中受到大量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而語言的混沌現象正是這些因素干擾和影響的結果?;煦缯摰南到y整體性可以說是對還原論的強有力的挑戰,也許我們可以從混沌論這面鏡子中窺探出語言的另一面,從而獲得對語言的全面考察和全新闡釋,為混沌語言研究開辟出一條廣闊的道路。
混沌論與傳統語言學在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原則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傳統語言學對語言一貫采取線性分析的方法,而混沌論把握研究對象的非線性特點,注重對語言進行非線性分析,以直觀、整體為基點,研究語言的復雜規則性。實際上,語言分析存在大量的非線性問題,而并非存在于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中,這就是語言混沌性的體現[6]。然而在以往的語言學研究中,人們對語言中的規律過分青睞而忽略了對語言中無序的探索。從無序中尋求秩序,于混沌中探索規律,這正是混沌論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應當把語言作為一個完整的開放的系統來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它或把它分割成各個孤立的部分去研究。既要注意研究語言系統內部各個因子之間的聯系,又要注意這個系統與其他系統間的聯系[7]。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有深度和更專業地進行當代語言學研究。
語言不僅就其共時而言具有混沌性,就其歷時而言,其混沌性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如某些原本靜態的、確定的、有序的概念可能演變為動態的、隨機的、無序的概念。另外語言接觸也是一種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它是現實社會接觸的一種分形結構,和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相似性;它也像其他復雜的事物一樣,依賴初始條件,具有混沌特征。雖然語言具有混沌特性,在表面看來是無序的、隨機的,但是在語言初始狀態條件下按語言狀態方程變化規律發展的,是有序的、有規則的。有研究者認為,混沌論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也為語言研究者開辟了新的視野。
四、研究方法的革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學術界就開始嘗試從混沌論的角度解釋和研究語言問題。1991年在美國伯克利市舉行的“語言研究的新方法與新視野”研討會上,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經提出“語言混沌論”。他指出,語言混沌論主要從混沌論的角度審視語言及其相關現象,用混沌論的方法及工具研究語言的復雜性、非線性問題。為了促進混沌語言研究的發展,有必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語言研究范式[8]。語言混沌論說明,語言系統含有非線性復雜系統,有著多層次、多方面的分形結構,而語言的混沌現象卻反映了人類世界依賴語言生存的狀況。語言混沌論由混沌論衍生而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前瞻性和指導性。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對語言研究方法的革新,也是對當代語言學發展的貢獻。
過去人們把語言系統看成是一個線性系統,現在我們已看到語言系統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會產生貌似無規則的復雜行為?;煦缯撌且哉w的觀點研究混沌狀態的復雜規則性的學問,語言系統具有混沌狀態,但這種混沌狀態不同于一般雜亂無章的混亂狀況,它經過長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從中理出某種規則來。混沌論的產生和發展恰好為混沌語言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也為人們探究語言學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法和實用工具。
隨著語言學不斷發展,混沌論在語言研究領域的運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美國知名學者杰弗里·埃爾曼教授在1995年曾經指出,混沌論對于理解語言具有潛在的價值,語言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系統行為[9]。這種復雜系統行為——靜態與動態、確定與隨機、有序與無序等,構成了語言發展中的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這豐富了語言的辯證理論,即同一切事物一樣,語言也構成對立面的統一,體現了語言發展變化的深刻內容?;煦缯搶φZ言研究來說是方法論的革新,使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語言。
作為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語用學,其相關問題也適合于用混沌論加以闡釋。中國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外語教育技術學專家胡加圣教授曾經探究語用混沌現象,在2009年提出了“語用混沌論”。他認為,由于語用現象的混沌性、復雜性、多維性,語用意義的推導不得不借助語境要素、語用推理、語用參數、語用頻率來實現[10]。語用意義的實現是通過語境場中復雜和混沌系統內部和外部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語用混沌論說明,語用發展是一個進化連續體。語境是語言意義賴以產生的環境,語境的變化造成了語用意義的混沌性。由混沌論衍生而來的語用混沌論對語用混沌現象有較強的闡釋力,是對以往語用理論的一種拓展和創新。
中國四川大學的語言學家肖婭曼教授曾經探究語言的混沌-分化問題,在2014年提出了混沌語言學理論[11]。她認為,混沌-分化不僅是語言產生形成之初的語源學問題,也是一個普通語言學問題,混沌-分化是始終伴隨語言發展的過程,今天的語言同樣處在混沌-分化中。作為一種原始創新理論,混沌語言學值得學術界重視。
五、可喜的應用成果
把混沌論引入到語言研究中來,既是時代思潮的特點,也是交叉學科研究的體現。這使我們可以在一個嶄新而刺激的研究范式中觀察語言,更使我們對語言的認識進一步得到深化。近年來,各學科專家都十分重視混沌論及其衍生理論在語言研究領域的應用。例如:前不久,意大利卡拉布里亞大學的數學家彼得洛·潘塔諾教授和語言學家埃莉奧諾拉·比洛塔教授采用奇異吸引子以及語言混沌論對人類語言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一些人類嬰兒語言進化的動力學特征。這一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語言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發展過程。有關專家認為,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科研成果是混沌論與語言研究相結合的產物。
目前語言學的許多分支,如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民族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生物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接觸語言學、數理語言學等都在使用混沌論的研究方法和建立混沌語言的數學模型,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央民族大學的語言學家張公瑾教授將混沌論引入語言與文化的研究,在語言學界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認為,在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時,我們把語言看成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語言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這就是部分包含著整體的信息所致,也是語言與文化的自相似性。他聲稱,混沌論將作為一種本體觀和一種方法論,支撐著文化語言學這個新學科堅定地站立起來[12]。又如:漢語成語“連年有余”源于過年年畫,一個憨態可掬的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立于蓮池之上。正是基于漢字同音異字異義的特點,人們取“蓮”的諧音為“連”,“魚”的諧音為“余”,得出每年都過上富余生活的寓意。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隱喻,它在語音上有自相似性。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工具。因此有人認為,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隱喻體現出混沌論的基本特征,即認知主體與客觀世界的體驗互動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過程,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演化,含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13]??梢哉f,混沌論為認知隱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英語從歷史上的小語種發展成為如今全球最為重要的國際通用語,它經歷了一個自身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過程。英語本身與各國語言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發生了諸多單向性或互向性的變化,呈現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融合和統一的發展趨勢。英語變體的不斷產生使中國孕育了中式英語(也叫“中國式英語”),它是與當地社會生活相結合并長期使用的產物。但是中式英語因其不符合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語言標準,長期以來頗受爭議,近年來更是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有專家從混沌論的視角對中式英語做了有益的探討,同時指出中式英語的發展是一個內秉不穩定性和隨機性的不可逆過程,遵循著不依賴于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14]。其實從英語系統整體來講,各種變體都具有共同的語言內核,即擁有促使雙方能夠溝通從而達到相互理解的共同的語音系統、詞匯體系、語法結構和語用原則等。它們都具有分形結構特征,并存在著自相似性。因此,中式英語體現了英語變體的多樣性和混沌性,是標準英語多元化和本土化進程中形成的國別變體。我們應該保持全球視野,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中式英語,正確認識它的功能和價值。
在語言系統中,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混沌論的作用,尤其是“蝴蝶翅膀振動”的力量、“分形優美形狀”的魅力和“吸引子現象”的奧妙。例如:《人民日報》于2010年11月10日在頭版頭條刊發了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文章,由于該報的權威性和號召力,一直僅限于網絡使用的“給力”一詞一夜之間紅遍整個中國,擴散到全民詞匯系統中。這是網絡流行語中的“蝴蝶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又如:學術界普遍認為,當今世界上的6000多種人類語言都源于同一種非洲史前語言(即“單一起源說”)。這種現象是由于語言形成的初始階段的細小差異導致了人類語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形,不斷產生新的形狀(即“變體”),最終形成如此紛繁復雜的人類語言系統。再如:由于受到漢文化影響,馬來西亞有不少漢字對聯,如馬六甲三寶廟的“五百年前留圣跡,四方界內顯英靈”。這種現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漢語“文化圈”中的一個奇異吸引子,是漢字對聯中的對稱性和自相似性的一種獨特體現。
此外,混沌論也可以應用于語言教學研究,尤其是語言習得研究。它突破了傳統語言習得研究的機械、固化模式,深刻把握了語言的復雜性本質和教學實踐內容,為語言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語言學家、教育學家黛安·拉爾森-弗里曼教授最早在語言教學領域提出用混沌論來研究語言習得問題。她在1997年就指出,語言習得具有漸進性、有機性、可變性和社會屬性,認為語言是一個開放、有機、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用混沌論的動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理論來研究語言習得的價值可以彌補目前語言習得研究中的不足[15]。在語言教學中,所面對的教學主體、學科特點等存在著有序和混沌交替的現象。這種現象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我們并不否認有序和線性教育的必要性,但要注意教學主體中存在的混沌現象。適當調整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有序與混沌的“聯姻”,從而提高語言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語言教學應該從混沌論所展示的全新的思維方式中得到啟示[16]。
六、結語
綜上所述,混沌論提供給我們探索人類語言的新方法,是語言研究方法論上的革新。用它來解釋和研究混沌語言的新范式正在興起,這有利于推動語言學研究的非線性科學轉向,使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語言研究的理論目標和實踐路徑。混沌的、動態的觀點理應成為未來語言研究的總的方法論準則。
毫無疑問,混沌論的應用越來越受到語言學界的青睞,會給語言研究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混沌論的助力和研究者的努力下,語言本體研究及語言教學研究必將對未來的語言學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必將獲得更多可喜的成果。
(作者附記:今年是混沌理論正式提出55周年,也是愛德華·洛倫茲教授逝世10周年,謹以此文,以示紀念。)
參考文獻:
[1]S.Strogatz.Nonlinear Dynamics and Chaos[M]. Boulder:Westview Press,2014.
[2]J.Gleick.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M]. New York:Penguin Books,2008.
[3]C.Skiadas.& C.Skiadas.Handbook of Applications of Chaos Theory[M].Boca Raton:Chapman and Hall/CRC,2016.
[4]B.Goertzel.Chaotic Logic: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Science[M].New York:Plenum Press,1994.
[5][7]劉經安.混沌的語言[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7-69.
[6]童艷麗.混沌語言初探[J].隴東學院學報,2012,(4):19-22.
[8]林斌.混沌理論用于語言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5-16(5).
[9]J.Elman.Language as a dynamical system[A]. R.Port & T.Gelder(eds.),Mind as Motion: Exploration in the Dynamics of Cognition[C].Cambridge:MIT Press,1995:195-223.
[10]胡加圣.語用混沌論探討[J].外語學刊,2009,(2):78-82.
[11]肖婭曼.渾沌語言學綱要——現代語言學危機及其解決方案[J].社會科學,2014,(4):137-146.
[12]張公瑾.渾沌學與語言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3):61-65.
[13]靳雯雯.認知語言學與混沌理論的關系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6-68.
[14]王一川,王顯志.中式英語的渾沌學解讀[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3-116.
[15]D.Larsen-Freeman.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141-165.
[16]夏俊萍.淺談混沌學在語言學習中的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