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摘 要]由于煤炭在我國一次性能源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煤炭企業的發展自然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社會責任問題。本文以新制度環境下對煤炭企業的要求為前提,分析煤炭企業所面臨的社會責任問題,并基于制度環境提出了相關的提升策略,以期促進煤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制度環境;煤炭企業;社會責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2.048
[中圖分類號]F270;F42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12-0-0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逐漸得到重視,同時政府也出臺了新政策促進企業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煤炭企業作為我國主要的資源企業,在帶來巨大的產業利潤之外,也面臨著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安全生產等一系列的社會責任缺失問題。面對政府出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煤炭資源去產能,以及《環境保護法》《安全法》的出臺,如何應對法律法規要求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何客觀判斷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是煤炭企業需要應對的新挑戰。
1 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概念
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經過不同學者的修飾,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逐漸完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在生產過程中要關注人的價值,強調對環境、對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2 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要求
2.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
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部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列為5大重點任務。煤炭行業作為傳統產能代表,改革任務迫在眉睫。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作為去產能的任務切入點,打響了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槍。煤炭行業主要圍繞“化解產能過剩,做好職工安置”等問題進行行業改革。與此同時,煤炭行業除了要應對環境污染、經營亂象等問題,還要承擔供給側改革下去產能和職工安置的社會責任。
2.2 煤炭企業環境保護法規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新法,將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新的環境保護法對環境問題做出了完善的解釋,并增加了新的內容。
針對煤炭行業的環境破壞問題,新環境法同樣給予了解釋和條例限定。第一,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大。在煤炭企業中,廢水超標排放比較普遍,煤炭行業如若不加強污染防治將面臨巨額罰款。第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重點排污單位將接受全社會監督,如若違反條例,社會組織有權提起訴訟。第三,生態保護的細則。針對煤炭行業帶來的生態破壞,這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都在督促煤炭企業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2.3 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制度
2014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開始實施,新的安全法明確指出針對礦山等危險作業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對于煤炭生產要把加強事前預防、加強隱患排查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術、管理措施消除事故隱患。同時,對未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的行為,要進行行政處罰。
此外,《礦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礦安全規程》都針對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即使如此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事故也屢見不鮮,這就要求煤炭企業要重視安全生產,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
3 制度環境下煤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
3.1 煤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嚴重
2016年的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煤炭行業產能達到55億噸,超過市場總需求量近20億噸,產能過剩造成的供需嚴重不平衡使中國的煤炭行業在全行業中處于虧損狀態。即使如此,我國的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一直比較靠前,為我國能源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落后,許多中小型煤炭企業進行違法開采,煤礦管理不科學不利于煤炭資源進行再回收、再利用,“吃肥丟瘦”“采厚棄薄”導致珍貴的煤炭資源被嚴重浪費。由此可見煤炭企業產能過剩,技術落后,在承擔去產能責任方面尚有缺失。
3.2 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失衡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是部分煤炭企業的環保意識淡薄,為追求高額利潤破壞環境,造成生態環境失衡。一方面,煤炭開采導致土地資源破壞,地表下沉、植被破壞會帶來生態環境惡化。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采礦破壞的森林面積達106萬公頃,破壞土地
157萬公頃,并且以每年4萬公頃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煤炭開采破壞地下水資源,加劇缺水地區的供水緊張。據調查,在全國96個重點礦區中,缺水的礦區占71%,其中嚴重缺水礦區占40%,同時煤炭開采會排放很多廢氣,從而會造成環境污染。礦井瓦斯是煤炭開采過程中釋放出的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此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也會因采礦被大量排放,不僅污染大氣還會損害人體健康。可見煤炭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依然不足。
3.3 安全事故頻發,勞資關系緊張
煤礦開采中的安全事故頻發,使煤炭行業被稱為“帶血的行業”。2016年中國的煤炭產量為34億噸,占世界的45.5%,但是礦難死亡人數卻占世界的70%,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礦難事故249起,死亡人數為538人。除了煤礦開采事故所帶來的威脅,煤炭開采工作場中的粉塵、噪聲、廢氣同樣會危害員工的健康,目前全國塵肺病報告人數已超72萬人,其中62%集中在煤炭行業,超過44萬人。目前,每年死于塵肺病的煤礦工人數遠高于同期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煤礦塵肺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自煤炭去產能以來,各地為響應政府政策,紛紛關閉中小型煤炭企業,大量煤炭工人下崗,員工安置問題導致煤炭行業的勞資關系更為緊張。可見煤炭企業在對員工的責任方面任重而道遠。
4 基于制度環境的煤炭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對策
4.1 持續去產能,提升資源使用率
煤炭去產能是我國政府為調節煤炭行業供需失衡,防止煤炭資源產能過剩而提出的改革政策。煤炭去產能不僅可以緩和煤炭市場供需緊張,同時也能督促煤炭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煤炭企業要嚴格執行改革政策,承擔對政府責任。
自煤炭產業去產能政策實施以來,煤炭產能在不斷下降,同時煤炭開采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煤炭行業依然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就要求煤炭企業要堅持煤炭去產能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同時引進和開發新技術提升煤炭資源的資源使用率。
4.2 發展循環經濟,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煤炭企業帶來的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煤炭行業為追求高額利潤而犧牲環境換來的,因此許多煤炭企業一味地追求利潤而忽視了環境問題。除此之外,煤炭行業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煤炭企業從生產到使用都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因此煤炭企業要想獲得良好發展就要主動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
除了要遵守政府為保護環境而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煤炭企業還要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底層員工到企業高管都要增強環保意識,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發展循環經濟,不斷降低煤炭的污染率。
4.3 以人為本,重視員工利益
企業發展的基本元素使員工,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保障員工的利益。煤炭企業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煤炭企業重視的問題,也是保障員工利益的內在要求。為了保障員工的利益,煤炭企業在生產安全上要有一套精細的安全計劃。在事前進行危險防范,增強員工安全意識;事中的應急策略和緊急救護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在事后做好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事故造成的損失,保障底層員工的利益。此外,由于煤炭市場不景氣以及去產能改革,煤炭行業出現大批的下崗員工,這就需要煤炭企業承擔起這份責任,重視員工的下崗安置問題以及再就業問題,避免發生勞資糾紛,從而更好地保障員工的利益。
5 結 語
制度環境提出的新要求使煤炭企業面臨更多的發展壓力,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煤炭企業只有順應制度要求,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才能達到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雙贏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畢競悅,段頎,劉詩穎.基于利益相關者分類的煤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J].中國煤炭,2014(zS1).
[2]霍春輝,趙俊青,劉建基.新常態下煤炭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研究[J].煤炭工程,2015(10).
[3]李娜,閆瑩.煤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評價[J].煤炭技術,2017(4).
[4]秦立功.煤炭企業安全管理現狀及對策探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7(18).
[5]周中勝,何德旭,李正.制度環境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2(10).
[6]李紅麗.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F煤炭公司社會責任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7]郝素利,丁日佳.基于社會責任的煤炭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體系框架設計[J].中國礦業,2011(2).
[8]梁星,張雅軍.基于環境協調發展的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綜合評價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