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華
(山西現代農業工程出版傳媒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農業學術期刊是指刊發農業學術論文的期刊。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各種科技類型的理論研究也變得活躍起來,各類學術期刊不斷涌現,為傳播國內外先進的科技理論和解決我國科技發展中的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農業學術期刊面臨著期刊質量下降、發行量縮小、學術水平偏低等問題。以《農產品加工》為例,探討農業學術期刊較為突出的共性問題。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組織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情況,在戰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相應的戰略。SWOT分析法的戰略包括SO戰略(增長性戰略)、WO戰略(扭轉性戰略)、ST戰略(多元化戰略)和WT戰略(防御性戰略) 等4種發展戰略。目前,該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專業學術期刊的發展研究中。
1.1.1 期刊地域優勢
山西的農業總值在全國所占的份額不是很大,但山西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多樣的氣候和獨特的地形造就了山西“小雜糧王國”之美譽,水果和畜產品也有獨特的優勢,成為特色農業的大省。良好的區位優勢為農業學術期刊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1.1.2 期刊定位優勢
《農產品加工》創刊于2002年10月,成長在中國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的新時期。作為農產品加工業中的唯一一份期刊,《農產品加工》積極宣傳“三農”政策,交流農產品加工經驗,推進農產品加工的學術交流,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現已逐漸成長為農產品加工業專業媒體中的一支生力軍。一直以來,《農產品加工》得到各級主管部門、新聞管理部門,以及廣大讀者、作者的親切關懷與扶持,影響力日益擴大,逐步成為國內頗具影響的農業學術期刊。
1.2.1 核心競爭力未形成
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是各類期刊經過長期實踐的分析積累發展而形成的,并通過內化為期刊自身創造價值。這種價值具有衍生性、可積累性、獨特性和難模仿性,以此為衡量指標,《農產品加工》目前尚未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欄目設置、作者投稿傾向性等方面未形成明顯的特色,內容同質化比較嚴重,減弱了對高質量論文的吸引力。
1.2.2 出版周期偏長
期刊出版周期體現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而時效性直接影響到科研成果的首創性和可利用價值,出版周期長必然會削弱期刊的綜合影響力和競爭力。研究表明,出版周期短的期刊對優秀稿件的吸引力更強,《農產品加工》作為雙月刊,其論文的發表周期一般為3~4個月,與國內同類期刊相比,周期較短,但是與國外相比,時間還是偏長,如美國《Science》的出版周期為2~3個月,《美國醫學會雜志》重要文章一般不超過2個月。
1.2.3 學術水平有待提高
雖然近年來期刊的學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整體水平還徘徊在國內中游水平,近年來期刊擴展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雖有大幅度的提高,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來稿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各類國家級、省級的基金項目論文比例擴大,但是能夠引起學界甚至社會反響的文章較少。
1.3.1 國家農業扶持政策
2004—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鎖定“三農”主題,在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這些政策措施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1.3.2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
2012年以來,科技期刊陸續進行轉企改制,利用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重組,利用競爭機制實現結構調整,以此來增強科技期刊的出版傳播能力。而此次體制改革也是科技期刊必須要面臨的自我調整,科技期刊也必須遵循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努力提高自身質量、提升影響力,進而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1.3.3 數字化出版的機遇
數字化出版是在2010年由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提出的,數字化出版越來越成為出版業未來競爭的制高點。《農產品加工》在數字化出版方面走在了山西省期刊界的前列,順應發展趨勢,開展新的競爭合作模式,必將在數字化出版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1.4.1 其他相關期刊的競爭
《農產品加工》與其他生物類、食品類期刊,綜合性院校學報等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生命科學等農業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這方面的論文較為集中,質量也較高,成為上述期刊爭先邀稿的重點。
1.4.2 轉企改制的風險
學術期刊轉企改制除了存在的機遇以外,也會帶來一些挑戰:一是一些小、散、亂的期刊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中慘遭淘汰或者被優質期刊合并重組;二是完全依賴市場法則會使一些期刊規避辦刊宗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略期刊的社會影響力;三是期刊轉企改制也會流失一部分追求安穩工作的編輯人員,造成優秀編輯人員的缺失,進而影響期刊編校質量。
在問卷調查完成后,調查組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專家評審組,對《農產品加工》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方面的各項影響因素的權重采用0~4評分法進行確定。專家評審小組對《農產品加工》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相關方面的各項影響因素采用5分制進行評分,其中影響最弱為1分、影響較弱為2分、影響中等為3分、影響較強為4分、影響最強為5分,每項得分去掉1個最高分和1個最低分后,以剩余專家的均值為評分值。
內部因素分析評價見表1,外部因素分析評價見表2。
由表1與表2可知,《農產品加工》的內部因素(優勢與劣勢) 綜合得分為2.09分,外部因素(機會與威脅)綜合得分為2.26分,屬于SWOT分析法中的SO戰略,其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優勢都較為明顯,宜采取增長性戰略,即增加投資、擴大生產、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措施,以求獲得較高回報。
農業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是指農業期刊在競爭中比其他期刊擁有更多優勢的關鍵資源或活動。在實踐中,不同期刊所表現出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同的,其關鍵因素是指影響期刊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學術地位、審稿時間、編校質量、收費高低、刊發時間等。此調查以上述5個因素為基礎進行調查,以期全面掌握專業學術期刊的現狀,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數據依據。

表1 內部因素分析評價

表2 外部因素分析評價
農業學術期刊作為報道、傳播農業科研成果和科學知識的載體,所刊登論文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等決定著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其在同類刊物中的地位。
影響因素重要性統計分析見表3。
從表3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影響期刊核心競爭力因素的重要性依次為學術地位、審稿時限、編校質量、刊發時間、收費高低。

表3 影響因素重要性統計分析
2.1.1 學術地位
農業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取決于該期刊的稿源質量,充足而且質優的稿源是期刊的生存與發展的保障。稿源的學術水平越高、影響力越大就越能吸引相關學科的作者;而相反,越來越多的作者才能更愿意借助期刊這個平臺傳播自己的學術主張。因此,專業學術期刊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質量,吸引來高質量的論文,才能使該期刊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2.1.2 審稿時間
整個審稿的時間=編輯初審時間+審稿人審稿時間+編輯給出意見的時間。期刊社應該努力減少稿件在編輯部的滯留時間,以盡可能快的速度給投稿作者以回復。
我國期刊的審稿制度,一般采用“三審制”,即初審、復審和終審。初審一般是是由編輯完成,復審相關專業的由專家審稿,終審則由主編或由主編召開小型審稿會決審。專家審稿的意見決定了論文的命運,也影響著期刊的質量和權威性。無論是編輯初審、專家復審還是主編終審,由于每個審稿人的所學專業的局限性,遇到不熟悉領域的稿件,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去領會稿件,在無形中就會延長審稿時間。
2.1.3 編校質量
編校是編輯部對來稿的再加工,包括編輯所從事的選題、審稿、編輯加工、編排和校對等一系列活動。編輯部的任何來稿都需要編輯按照學術期刊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對其標題、摘要、內容、結構、文字、圖表、數據處理、量與單位、參考文獻等方面進行處理。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科發展的情況、讀者需要,以及期刊的欄目設置情況,有選擇性地組織來稿,做到兼顧作者需求和期刊宗旨。
2.1.4 刊發時間
刊發時間是指從稿件錄用到見刊的時間,對于絕大多數的作者來說,當然是刊發越快越好。然而由于期刊流程安排、欄目設計、印刷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作者的從投稿到刊發有一定的周期。這就需要在保證稿件質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便捷性。
2.1.5 收費高低
在我國,自一些學術期刊開始收取版面費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如今大多數的學術期刊都實施了這一舉措,然而近20年來關于學術期刊該不該收取版面費的討論持續不斷,版面費的收入可以緩解學術期刊辦刊經費不足的難題,然而金錢的誘惑又容易導致期刊“變味”,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成為擺在業界人士面前的難題。
SWOT分析雖然有相對粗略、不能完全綜合把握信息的特點,但也具有簡化和分類信息的優勢,而且目的性很明確,就是將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進行匹配,將優勢發揮到極致,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條件,變劣勢為優勢,合理規避風險,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
與同類期刊相比,《農產品加工》總體評價位置分析見表4。

表4 與同類期刊相比,《農產品加工》總體評價位置分析
從評價總得分看出屬于“較高”范疇,《農產品加工》在近年來的轉企改制、數字化出版中都走在山西省科技學術期刊的前列,在廣大作者群和讀者群中反響較好。農業學術期刊應該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自我,盡快適應國內外科技學術期刊的發展形勢,努力提高期刊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影響因素和戰略選擇分析,《農產品加工》在新形勢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強研究探討,確立期刊的長遠發展規劃,為期刊發展奠定正確的發展方向;②積極開拓稿源,穩定來稿量并吸引優質稿源,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③建立農業學術期刊的品牌和特色,提高期刊展示度,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和特色;④培育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編輯出版隊伍,不斷提高期刊質量;⑤大力開展內外合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7]。
《農產品加工》乘風破浪,順勢而為,全社人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連續幾年被評為“山西省十強期刊”“山西著名商標”等。2017年來稿量也是突飛猛進,全年來稿783篇,同比增長21.0%,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過SWOT分析法對《農產品加工》進行內部的和外部的影響因素分析,即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評審,對《農產品加工》的發展狀況有了一個量化的總結,有利于制定針對性的發展戰略,使《農產品加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SWOT分析法應用于期刊發展分析值得其他期刊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