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教育是根據一定職業崗位實際業務活動范圍的要求,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的培養,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2月召開的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強調:“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高等職業院校要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并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人的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要想在職場上獲得成功,最關鍵的并不在于其能力與專業知識,而在于個人具有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屬于顯性的職業素養,而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中最基礎的部分,屬于隱形的職業素養。隱性職業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是隱性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以培養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而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源自于禮儀課程的學習及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不學習“禮”,就無法立身處世,如果人沒有“禮”,就談不上道德修養,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工作中也會缺乏職業道德的。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學生通過禮儀課程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其他社會交往能力,不但能外塑形象,而且能內強素質,正好契合了職業素養的核心。禮儀課程的學習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身修養,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1.教學內容過于理論,教學手段與方法單一。雖然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一直在探索改革,比如以任務為導向的項目教學、依托資源庫及在線平臺的教學,但是都未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身承擔的課程任務繁重,同時要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以及較多的學生論文和科研壓力,課堂教學準備不足,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組織課堂教學。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教學場地、經費及監督管理的限制,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于是又回歸到傳統的教學中,授課內容過于理論,教學模式主要是“我講你聽”,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考核形式單一,考核內容簡單,缺乏過程考核與記錄,難以引起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視。
2.高職院校學生對禮儀學習的認識不足。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課堂組織隨意,使得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甚至出現整節課讀課件內容的情況,導致學生上課不積極參與,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睡覺等不良情況非常普遍。另一方面,一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缺乏良好的習慣養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自律能力較弱,沒有時間觀念,隨便遲到早退,缺乏基本的文明禮儀。在某些學生看來,禮儀學習是中小學時代的事,進入大學再學習就是多此一舉,事實上禮儀是伴隨著人一生的綜合素質的學習,禮儀的學習不僅體現在儀容儀表禮儀、社會交禮儀規范以及各種儀式規范和禮貌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這些都屬于禮儀的范疇。
3.高職院校對開設禮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禮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在實際教學中,不少高職院校過分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獲得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學生獨立人格、健全的心理的培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研究方面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開設普及率較低,只有少數專業才開設禮儀課程,導致學生禮儀知識的匱乏,在待人接物、與他人相處、儀容儀表修飾、社會交往及求職方面缺乏相應的技巧與方法。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職業能力是其職業發展的基礎,但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卻是職業素養,通過禮儀教育能讓高職學生逐漸養成尊重他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行為習慣,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增強心理承受力,為順利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高職禮儀課程教學亟待改革。
1.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用人單位在選拔高技能人才時,雖然要求德才兼備,但首先是考察一個畢業生的隱性職業素養,即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等。如果一個畢業生的態度不端正,就業定位不準確,好高騖遠,是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禮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遵循相互尊重、守時誠信、自律寬容、平等適度等基本原則與他人交往,這些都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與提升。根據市場調查,有82.7%的企業認為“職業道德可以彌補專業知識不足的缺陷,但道德的缺陷卻無法用知識來彌補”。
2.課程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在這樣的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要以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高技能人才為出發點,進一步加快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使之成為一個既有專業能力,又有職業素養的合格畢業生。
3.課程教學改革是教師自我提升的需要。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教師的思想,以至于教學中缺少了創造。教師即便發現了問題,在考試面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嘗試改變。教師找不到自己成長的方向,缺乏專業進步的內驅力,工作中沒有成就感,倦怠感自然會出現。課程教學改革不僅能夠改變學生,同時也會改變教師,使教師真正成為課程的研發者、創造者,全新的課程研發、備課和教學形式會讓教師不斷顛覆自我、升華自我,教師的成長也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在。教師在實踐中重新定位職業發展目標和方向,課程理念和行為方式不斷改變,在此過程中教師有了自己的創造,并且不斷地反思、提升,這樣更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師體會到創造價值的快樂,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業務能力。
4.在課程改革中融入職業素養的學習,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職業形象。禮儀不僅反映一個人的交際技巧與應變能力,而且體現了一個人的氣質風度、閱歷見識、道德情操,可以說禮儀即教養,即每個人的文明程度。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整潔大方的儀容儀表、得體的言談、高雅的舉止、優秀的氣質風度,必定會給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贏得對方的尊重,進而有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一個談吐文雅、穩重大方、彬彬有禮、風度翩翩的人,往往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通過禮儀教學,能使學生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提高交往藝術,展示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塑造良好的形象,順利進入職場,增強職業競爭力。
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必需的,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大學生進入企業的“金鑰匙”。高等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該立足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突出其職業性。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根據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應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進行課程改革,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1.將禮儀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關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將禮儀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所有學生都必修的公共課程。禮儀課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不同,除了關注學生素質的提升,其核心內容就是“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將禮儀課程作為一門公共課程,有利于塑造學生的職業形象,促使他們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念;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自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將禮儀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中,加強對學生的禮儀教育,塑造全面發展、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現代高職大學生。
2.加強教學目標的職業性。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一線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要有機地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企業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素養的高技能人才,作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強調課程的職業性,將職業素養的各項指標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只有教學目標與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相吻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適合的人才。
3.教學內容要融入職業素養知識。教學內容必須做好改革創新,強化課程職業標準與社會的需求的銜接。可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搜集有關職業素養的資料,比如從禮儀的基本原則著手,首先就是尊重的原則,從職業道德中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方面講為什么要尊重他人、尊重勞動,教育學生在工作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只有懂得尊重別人,才能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贏得別人的尊重;指導學生學會巧妙地運用語言,提高情商;再比如儀容儀表禮儀規范使學生有意識地修飾自己,在求職面試中做到穿著得體大方,體現一種職業態度。因此,從培養學生的內在職業素養為出發點,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換位思考的能力,這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意義重大。

表1
4.采用以職業情景為核心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課程,以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的目標,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結構為框架,課程設計突出“任務中心”和“情境中心”,以提升職業素養為重點,加強實踐教學的改革。情景教學是在教學中創設虛擬的職場環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學習知識、增加技能。學生在相關的職業崗位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進行實際操作和訓練。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加大教學精力投入,充分發揮組織及指導作用,這對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而學生作為完成任務的主體,不僅要深入討論每一個細節,還要精心設計每個角色,預想每個可能遇到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參與活動的趣味性、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激發,其職業技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5.從職業素養的標準創新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要突出職業素養教育,必須建立相應的職業素養考核體系。禮儀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在課程教學改革中,考核評估體系也應強調實用性。禮儀課程除了理論知識點的考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考核,形成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職業素養考核,淡化知識點考核,具體如表1。
在上述考核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已達到的程度與水平,又要關注學生職業行為和職業能力的養成和變化,全方位地考核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才能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要貫穿于教學始終,需要學校、用人單位、教師和學生等多方面的努力,更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