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微寫作以其簡短、靈活的形式使作文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在促進初中作文教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結合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探討了利用微寫作來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微寫作;初中;作文
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社會生活開始步入“微時代”,在此背景下,微寫作逐漸進入公眾的視線,并以自由、靈活的寫作形式得到迅速發展。2014年微寫作形式出現在北京語文高考試題中,從此得到語文教師的關注并進入語文寫作教學領域。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微寫作教學方興未艾。初中語文教學要做到與時俱進,應用微寫作教學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就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微寫作的具體特點,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
一、微寫作的特點及意義
微寫作形式靈活,內容簡短,具體來說有以下特點:一是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相對于大作文來說,微寫作字數較少,一般在600字以下,力求以簡短的文字和篇幅表達相應內容。二是主題明確,內容完整。微寫作要求利用有限的篇幅表達完整的內容,對于寫作者的構思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三是形式靈活,創作便捷。微寫作在文體、表達方式等方面更加靈活,使寫作過程更加便捷。四是關注語境,貼近生活。微寫作將寫作任務置于一定的社會情境中,寫作內容多由實際生活延伸而來,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寫作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自由靈活的寫作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從小到大、小中見大的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進一步增加語言積累和寫作素材,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利用微寫作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
(一)利用微寫作教學增加學生的寫作積累
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實的語言積累之上的。要想在寫作中做到得心應手,就必須注重平時的積累,從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獲得情感體驗,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相比于大作文,微寫作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能夠引導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從而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并根據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寫作任務,讓寫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對真實現象的描述、對真實情感的表達,從而不斷增加語言素材,提高語言活力,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微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良好的寫作習慣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前提。勤于思考、勤于動筆才能隨時捕捉和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發現,不斷豐富和完善寫作內容。微寫作正是通過靈活、自由、便捷的創作,引導學生養成隨時感悟、及時記錄的良好習慣,在持之以恒的積累中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要求與培養,將微寫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微信、微博、QQ等自媒體手段養成隨時記錄、隨時創作的習慣,可以發表議論,可以訴說心情,也可以記錄思想感受,通過三言兩語的片段式文字自然成文。在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中,促進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養成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寫作教學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
針對微寫作短小精悍的特點,在進行微寫作教學訓練時要將注意力放在單項寫作能力的訓練上。首先,寫作目標要單純集中。在進行微寫作訓練時,可以集中訓練某一種表達方式,針對范文或語句進行仿寫、改寫等訓練;可以集中訓練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通過寫作基本功訓練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其次,寫作形式要自由靈活。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由發揮,例如針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可以讓學生寫感想、寫對策、寫故事。無論何種形式和體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創作,使寫作過程更為自然、隨意。此外,針對學生的寫作教師要給予及時反饋,通過細致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寫作要領,提高寫作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微寫作教學有效實現讀寫結合
寫作與閱讀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微寫作也要充分發揮閱讀與寫作的密切聯系,使讀寫結合,讀中有寫,寫中促讀,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課堂微寫作中,需要教師開動腦筋,探求課文與微寫作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從細微處著眼,在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散思維,將寫作為讀的反饋和拓展,在讀寫結合中提高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文時,文中萬芳對作者說:“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會怎么想,怎么做,通過運用恰當的語言、神態描寫對課文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在讀寫結合中不斷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總之,微寫作的出現和興起是對語文寫作教學的積極探索和革新,使寫作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靈活利用微寫作這一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艷.讓微寫作助力初中語文作文教學[J].好家長,2016(46):128.
[2]曾振宇.淺析微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