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丹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推動了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不斷更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又推動了微課作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現。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課程資源,它能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微課
在中學階段,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開設了二十多年,其學科地位與作用受到更多的關注。但是,由于受到硬件條件、區域經濟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操作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違背新形勢下對人才的培養標準,也不利于對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要求。為此,筆者在二十多年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嘗試將微課應用到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現了分層教學,深受學生歡迎。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受到傳統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影響,通常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會有一定的差異,初中基礎好的學生到高中可能更容易銜接教學內容,但是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基礎不好,或對計算機課程不感興趣,會導致他們學習課程時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沒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只是示范操作,沒有給予針對性指導,會導致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此外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至于不能準確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
節奏。
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的應用與實踐
1.全面構建自主學習平臺
在教學時,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教師首先要了解教學的特點,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構建探究性和自主性相結合的學習平臺。例如,在教學Word中制作課程表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首先觀看微課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觀看繪制斜線表頭、拆分單元格、合并單元格的微課視頻,能夠對課程表的繪制流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微課視頻的步驟來完成課程表的繪制,學生通過觀看后就可以掌握單元格的拆分和合并,且能夠順利地繪制斜線表頭,并在表頭插入節次和星期。最后在相應的單元格內寫上科目,完成表頭,對寫入的信息進行檢查,確定無誤之后就可以保存制作的課程表。
2.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大腦思維正在發生變化,對信息技術懷著一定的新鮮感,渴望去探索信息技術的世界。到了高中階段,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散,學生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較好的發揮。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科目,教師不懂得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一味地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對微課程進行設計、制作和使用。例如,在學習“插入藝術字和文本框”時,利用微課演示插入操作的方法后,學生己基本掌握操作,相比于語言講解更生動形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迅速地掌握了操作要領,接下來利用微課演示賀卡的制作方法,將學生到的藝術字和文本框插入在實際中應用,學生了解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這樣既使課堂學習生動起來,又激發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所以微課在導入環節中,要利用其自身的優勢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領者,只要教師善于抓住時機,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進行點拔,教學目標就可以順利達成,這就是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微課程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師重復講解的方法,讓學生真正處于自主學習的氛圍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微課
信息技術技能、實驗課和作品制作課都適合運用微課教學,但具體的運用又有區別。技能課和實驗課的運用方法相似。教師根據某項任務,先講解操作要領,再由學生去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下發微課資源,未掌握的學生可以觀看老師提供的微課再次自學,最終達到所有學生都能完成任務的目的。教師可以將微課資源一次性地提供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微課資源進行學習。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可以改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許多不足,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感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微課不僅適用于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同樣適合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對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太平.對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6(2).
[2]廖媛媛,丁慧.烏魯木齊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現狀調查報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3]許才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初探[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