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
摘 要 通過分析經濟轉型時期結構調整優化、地方財政債務,金融風險防范等背景,介紹資產新規下金融業“去杠桿化”的必要性與具體措施,以及對比金融危機后美國去杠桿化進程與成效,加以闡述“去杠桿化”后運用貨幣政策推動實業,鼓勵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狀況。
關鍵詞 資產新規;去杠桿化;貨幣政策
一、經濟層面的去杠桿化必要性
1.由微觀杠桿推廣至宏觀
杜邦分析是從財務業績評價微觀企業績效的一種經典方法。其中,財務杠桿就由權益乘數來反應經營活動中用自由權益資本所推動整體資產運作規模大小,側面反映出債務因其不占所有權、到期還本付息的性質而起杠桿作用。推而廣之至宏觀層面,即以借貸行為運作經濟活動而減少權益比重,增加收益率同時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2.中國高杠桿化現狀
首先就為包括政府的債務,居民的債務和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占GDP比重這一宏觀杠桿率來看,截止2016年底,發達經濟體近幾年保持穩定,大致維持在265%左右。由此,我國流通貨幣發行量過大,易造成通貨膨脹壓力巨大,進而加劇資本借貸行為,提高杠桿。第二為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005年以來,我國該指標迅速上漲,從4%漲至今年的7.8%而從全球看同債務占比GDP比率一樣高于多數發達國家水平,而金融行業的快速上漲很可能會導致非理性投資的出現,杠桿率過高而造成金融泡沫,甚至經濟危機的爆發。第三,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為抵御全球危機影響蔓延,采取一攬子計劃以擴大內需、消費、投資。在穩住經濟的同時,也帶來重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地方債務規模龐大復雜等問題,都體現在現今經濟轉型、結構優化的迫在眉睫性。
二、資管新規中要點出臺的警示風險作用
1.統一負債杠桿比例
大資管新規統一規定公募基金上限140%,私募基金200%,分級私募基金140%[2]。自2015年股市跌宕以來,基金行業已快速發展成為個人、機構投資者的傾向投資產品。就2017年,公募基金共募集11.63萬億資金進行不同類別的證券基金投資,包括貨幣基金、偏股基金、偏債基金與混合等。其中規定負債杠桿比例,也是為降低投資風險的主要目的。
2.消除多層嵌套
除公募基金意外,資產管理產品只可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消除嵌套、抑制業務規模。多層嵌套存在極大的風險性和產品結構復雜性,就2008年金融危機而言,以房貸為依托的CDO等大量證券化,資金池風險等級組合燈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是其加速危機的重要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規定債券、股票等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比例,也是清晰化投資范圍與標的物,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
3.嚴格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合格投資者門檻
資管新規嚴格劃分合格界限,為不同經濟能力與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加以限定投資范圍是為防止居民自身負債率過高而承擔過多風險,將非自由資金投資于資管行業。其中具體要求有,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2]。
4.統一規范計提風險準備金標準與分級產品杠桿比例
資管業原先由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出臺的各類法規條款限制,其中所監管范圍有所重疊或遺漏,部分職責劃分不清晰。現由資管新規,對風險準備、負債杠桿等多條準則與指標進行統一規劃,也可見加大金融業監管,整頓不良行為,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心與力度。
三、美國去杠桿措施與借鑒意義
1.美國家庭去杠桿對比中國信貸體系完善
作為典型的西方國家,消費觀念超前已毋庸置疑。但這也造就大蕭條危機與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對股票、房產的狂熱現象。據數據統計,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家庭負債率高達近20%,而造成居民部分負債占GDP 100%,而在去杠桿化后下降到80%以下[3]。對比中國近年來消費觀念的逐步開放,尤其體現在年輕一代,信用體系的完善及信貸制度的規范統一應當給予重視。如“校園貸、裸貸、二手車貸”等不良違規現象存在需加以整治。當然,國家也已頒布許多監控信貸風險產生的措施,如抵押房產貸款額度的縮減與信用的嚴格評定等等,都是明智可取的行為。
2.美國政府杠桿轉移而使得財政負擔加劇對比中國地方財政問題
美國于08年金融危機后也采取了經濟刺激計劃,如使用7870億資金對金融機構進行援助,對房地美、房利美進行2000億出資接管,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兼并重組等方法將危機成本對外轉嫁,使金融行業趨于穩健后再杠桿化與政府減赤機制啟動并為金融業改革創造條件。對比中國地方債務危機,政府接管的國有銀行壞賬資產管理化外,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或扶持給予補貼提高實業經濟發展水平后再還債或其他措施都需出行可行的實施方案解決,以防范地方財政風險。
四、去杠桿化后促進實業發展
1.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6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全面降低五大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人民幣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并鼓勵國有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實施“債轉股”項目,支持股東實行權力并參與到公司治理而進一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債券關系轉為股權關系后,將更好地行使股東權利、享受分紅與參與監管活動中,有利于促進公司資本結構治理,加速企業的發展效率與水平。普遍認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在去杠桿化后,債務融資需求減少而致利率升高的現象,這雖然會導致一些企業的融資困難,但整體而言,金融業的去杠桿促使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促使經濟水平健康結構地發展。
2.定向降準,支持中小企業等實業企業的發展
針對上述企業融資困難,央行也同步出臺定向降準,投放近7000億流動性去支持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和中小企業融資,促使金凱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困難程度大的的問題,進一步促進結構優化。除此之外,中小企業也是帶動就業、創新的集聚地但同時也是失敗風險高、不確定性強的高發地,扶持保護中小企業,也應當是在資本去杠桿化后資本流向的重要去向與舉措之一。同時,也應該加強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建立,使得國家征信體系的完善和市場規范性增強,從而進一步加快去杠桿化的進程和風險防范的治理,以使經濟穩健“新常態”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全球“去桿杠化”進程分析.全球博覽.2018年第一期.30-31
[2]曲鳳杰.美國經濟去杠桿化的成效和影響.宏觀經濟管理.2014年第9期.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