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艷
摘 要 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何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績效進行評價也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新技術企業特征的基礎上,對高新技術企業平衡記分卡體系進行改進,并闡述了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績效評價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高新技術企業;績效評價;平衡記分卡
一、平衡記分卡基本內容
平衡記分卡作為一種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內部經營流程維度、學習和成長維度。這四個維度分別代表企業三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即股東、顧客、員工,每個角度的重要性取決于角度的本身和指標的選擇是否與公司戰略匹配。
二、高新技術企業特征
(一)高技術人才密集性
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企業,從事的是智力活動,主要依賴人才及其智力和知識,和傳統產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集技術、智力、信息、知識等高級生產要素為一體。因此,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價值創造中,科技型人力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顯現。
(二)高投入性
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投入性主要表現在產品研發、產品試驗和推廣、專用設備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不斷開發和研制新產品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在這一過程中需付出大量的成本和費用的投入,包括知識智力和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而且在商品化過程,產品試驗和規模產出的投入也高。
(三)高風險性
高新技術企業的高風險性主要是因為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不確定性。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過程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研發活動具有較高的失敗率。此外,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產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場占有量,具有不確定性。
三、高新技術企業平衡記分卡設計原則
高科技企業的平衡記分卡業績評價體系應當突出戰略管理思想其設計原則應包括三點:第一,注重企業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關系;第二,要注重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之間的平衡;第三,注重評價指標的性質及指標間的均衡,在用財務標準衡量企業業績時,不能只注重盈利性,還必須充分了解資產的質量。
四、高新技術企業平衡記分卡體系改進
(一)財務維度
高新技術企業財務績效可以從股東回報、資產利用水平、經營效率和風險水平進行評價。在股東回報方面,選取投資回報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報酬率進行評價。在資產利用水平方面,選取現金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進行評價。在經營效率方面,關注營業利潤率、每股收益、每股現金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邊際貢獻率和毛利率。在風險水平方面,關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在價值創造方面,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是高新技術企業創造價值重要方面,具體指標有無形資產利潤率、無形資產投資報酬率、人力資產投資報酬率等。
(二)客戶維度
在客戶方面的指標有市場份額、市場增長率、客戶滿意度、客戶保持率、新客戶獲得率、客戶獲利能力等,但客戶方面評價指標需根據高科技企業發展的階段及其相關戰略有所側重的選擇。企業處于初創期,則應注重獲得新客戶、盡快提高市場占有率,因此會利用促銷、免費試用等來獲取客戶,而客戶獲利能力則一般考慮得較少。但當企業處于成熟期,或者說某個產品已經成功上市并獲取一定的市場地位時,客戶保持率、客戶滿意度及客戶獲利能力就相對更重要一些。
(三)內部經營流程維度
高新技術企業對內部經營流程層面可從企業的創新能力、營運效率、管理水平、服務水平進行評價。在創新能力方面,關注新產品研發種類、專利數。在營運效率方面,關注投資回收期、投入產出率、良品率、信息管理工具利用率等。在管理水平方面,主要是看職能部門如財務部門、人力部門和行政部門等的工作效率效果。在服務指標方面,關注解決問題的時效性和客戶訴求成功率。
(四)學習與成長維度
高新技術企業對內部經營流程層面可從員工工作技能、員工滿意度、吸引和穩定人才進行評價。在員工工作技能方面,關注員工任職資格達標率、員工培訓時間。在員工滿意度方面,從企業文化建設、績效管理水平、領導水平、薪酬水平、員工工作環境和個人成長等方面考慮。在人才吸引和穩定方面,從關鍵員工保留率和員工提升比率進行評價。
五、高新技術企業應用平衡記分卡應注意的問題
平衡記分卡指標體系設計的合理與否關系到整個績效管理系統的成敗,高新技術企業指標設計要綜合考慮行業特點、結合企業自身特征和公司戰略。此外,指標設計必須可驗證,但不一定可量化。將所有指標量化并不可行也沒有必要,很多有意義的指標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前提是必須具有可驗證性。
參考文獻:
[1]何靜.淺析高新技術企業特征[J].科技資訊,2006(8):237-238.
劉思岑.高新技術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0):109-110.
[2]史金波.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考核體系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7(07):114-115.
[3]王光杰,鐘裕敏,劉國新.高新技術企業績效評價與平衡記分卡[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2(06):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