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恬琪
摘 要 百行征信,于5月23日正式掛牌,這意味著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各個平臺網絡借貸個人征信納入將信息共享。本文首先介紹了何為“信聯”及其各大股東,接著分析了“信聯”產生的原因,然后介紹了目前“信聯”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未來發展的目標。希望為“信聯”的廣泛傳播作出貢獻。
關鍵詞 “信聯”;原因;困境
一、“信聯”概述
近日央行頒發首張個人征信牌照,備受關注的“信聯”終于揭開神秘面紗。“此次發放首張個人征信牌照,可以說順應了信息社會中企業和廣大民眾的迫切期待,對打造誠信社會體系、維護互聯網金融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作為與“銀聯”“網聯”等齊名的金融領域行業聯合機構,未來,“信聯”將攪動的不只是個人征信領域。
百行征信由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牽頭,個人征信企業參與,因而被認為是個人征信領域的聯合機構一一“信聯”。2月22日,央行發布信息,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個人征信業務獲得央行許可,個人征信業務服務對象為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另外還包括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及個人信息主體,牌照有效期至2021年1月31日。
百行征信的最大股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他8家股東分別為: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考拉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各持股8%。百行征信的董事長兼總裁為朱煥啟,現任匯達資產托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匯達資產托管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被稱為第五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此外,董事中有2位來自央行系統的人員,有2位來自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8家征信公司也分別派出一員擔仟董事或陳事。
二、“信聯”產生原因
(一)管控風險
“當前個人征信行業存在很多亂象,一些客戶惡意騙貸、多頭借貸,一些平臺魚目混珠,打著征信名義過度采集個人信息,不僅造成個人征信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機構之間形成‘信息孤島,而且大大推高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壞賬率,增加了金融風險。”資深互聯網金融專家、河北金融學院教授趙永新對本報記者說。
2017年10月,從事分期購物業務的趣店集團創始人羅敏公開表示,公司所放貸款中有40%是各家銀行的錢。當銀行與壞賬率頗高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聯系在一起時,外界對消費金融領域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十分擔憂。
“信聯”的籌建正是在個人征信行業諸多亂象和風險凸顯之際。據央行官網公示材料顯示,百行征信公司主要股東及所持股份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個人征信試點機構分別持股8%。
(二)解決“多頭借貸”問題
據悉,“信聯”最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它們也是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此外還包括銀行等從事放貸業務的傳統金融機構、公檢法與金融監管等相關部門、個人信息主體、從事征信和反欺詐服務的第三方符合資質要求的機構等。有分析人士表示,“信聯”有利于對當前“現金貸”引發亂象的整頓和規范,打擊“多頭借貸”等亂象。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信用信息。但由于征信體系不完善,過度“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等亂象屢見不鮮。以“現金貸”行業為例,中智誠數據顯示,目前“現金貸”申請者共債比例超過80%。
三、“信聯”面臨的困局
據了解,“信聯”主要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征信活動,與央行征信中心運維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錯位發展、功能互補。這就需要實現網絡借貸、移動支付等領域和不同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風險成本。
因此,8家試點機構之間的數據如何共享,以及“信聯”平臺與其他平臺、企業之間如何流通數據,是擺在“信聯”面前的重點工作,也是難點所在。
“數據共享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問題。”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指出,8家征信試點機構是“信聯”的股東,但它們自己的征信產品仍在運營,“信聯”落地后如何協調8家機構的征信產品,各家公司是否愿意拿出“家底”,這都未可知,其中的利益爭端很多。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由于還不知道‘信聯具體運行規則和利益分配機制,且幾家股東公司在互聯網金融業務規模和數據擁有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未來‘信聯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效果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左曉棟對“信聯”的數據共享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信聯的個人信用信息主要以個人負債信息為主,這個范圍要遠遠小于各家股東在自己的征信平臺上或者類似征信業務上對用戶信用信息的刻畫。”他認為,目前打通各端的個人負債信息,難度不會太大,而且各家的數據量客觀上的確有差異,但誰的數據都是不全的,誰也沒有掌握著絕大多數數據。“下發這張征信牌照,本來就是要求各家數據實現共享,不愿共享只會傷及自身。”
對于數據共享問題,相關股東公司則表示,對于“信聯”落地一事除官方公告之外不再表態。
四、“信聯”未來目標
綜合來看,中國人目前的金融信用數據收集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是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凡是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或開立了個人結算賬戶的個人都有自己的信用報告。由于個人信用數據庫已采集了部分地區的個人住房公積金信息、個人參加養老保險信息和電信用戶繳費信息,涉及以上信息的個人也有自己的信用報告。目前,個人信用報告主要用于銀行貸款、信用卡審批等用途。
二是網絡小貸公司、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掌握的個人負債信息,以及與負債密切相關的其他信息。“信聯”的出現正是為了更好整合這些信息。
也就是說,這兩部分數據構成了中國人個人金融信用的基本圖像。那么,在未來有可能將這兩類數據進一步整合嗎?
“將來一定會打通。”董毅智表示,金融行業剝掉所有外皮后就是征信,它是金融的核心價值。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抓取的大數據其實大多是個人房產、汽車等具有抵押性質的產品信息,將來不僅個人,包括中小企業的相關征信數據也會被打通,統一監管,這是“信聯”成立的根本價值。
參考文獻:
[1]梁春麗.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任重道遠[J].金融科技時代,2018.2
[2]趙申.信聯助力新金融發展[J].中國信用卡,2018.5
[3]彭訓文,韓維正.信聯:給中國人金融信用畫像[J].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