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芳
摘 要 本文介紹了從2015年至2017年對共同配送的相關研究,并從其概念詮釋、利益分配、風險評價三個方面來講解共同配送的發展演進,最后總結出其局限性。
關鍵詞 共同配送;風險評價;利益分配
一、引言
共同配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資源共享的理念下,將點對點運作模式轉變成多對多的運作模式,從而降低物流單位運作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本文探究了日益增多的有關共同配送的文獻,第二部分簡要回顧了以各種學說來解讀共同配送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分析了采用各種方法對共同分配各主體的利益分配及線路優化,包括模糊綜合評價法、Shapley值法等;第四部分討論了對共同分配的風險評價及案例總結;作為結論的第六部分在上述文獻的基礎上,概括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議。
二、各種理論下的共同配送
衛振林、孫劍青(2015)在分析如何解決企業單獨配送或自建倉儲呈現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上,通過創新電子商務共同倉儲配送中心的功能結構,提升共同倉儲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服務水平,針對性地提出基于中小電商物流一體化方案的共同配送模式和運作流程,實現其從實體樞紐向信息樞紐的轉變,推動零散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資源的整合,為中小電商提供共同倉儲和共同配送的一體化綜合服務解決方案。
(一)“源創新”理論下的共同配送
在提出以“源創新”理論解讀共同配送之前,鐘耀廣(2015)在分析全國試點城市實施情況與所產生的問題上,認為在構建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時,應注重加強政府引領作用、培育服務主體、科學規劃城市配送網絡布局、優化便捷通行措施和完善城市共同配送標準化評價統計工作,提高末端配送服務質量借助具有公信力的政府來引領發展,推動城市共同配送的前期建設。
針對全國配送城市試點出現的問題,鐘耀廣、唐元松(2016)在深入分析當前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配送面臨的矛盾基礎上,在實踐過程中應用“源創新”理論創新配送體系進行分析,并提煉出“源創新”理論的關鍵要素,以此構建電子商務共同配送生態系統模型,解決當前電子商務共同配送模式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問題,為全國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生態學原理下的共同配送
賓厚、王芬、王歡芳(2016)根據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生態化的角度對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機理和運作模式進行研究,總結出四種生態城市共同配送運作模式,即以第三方物流企業主導的共同配送運作模式、以供應商主導的共同配送運作模式、以零售商主導的共同配送運作模式和以公共信息平臺主導的共同配送運作模式。
(三)經濟學角度下的共同配送
汪傳雷、陳嬌、萬一狄(2017)聯系城市共同配送與經濟學理論,基于現代規模經濟,通過對比分析共同配送的三種主要模式,建立城市綠色、低碳、智能共同配送混合模式;通過構建規模經濟度指標衡量城市共同配送最佳規模,解決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難題。
三、線路優化及利益分配
(一)改進的Shapley值
何明珂、王澤鵬、涂超(2017)通過建立大小零售商之間的收益矩陣,利用博弈論分析影響合作的關鍵因素及合作配送費用,并采用改進的Shapley值模型研究大型零售商之間的收益分配問題,提出發展合作共同配送的對策建議。
(二)粒子群優化混合算法與最小最大費用收益分配模型
王勇、任音吉、許茂增(2017)本文針對多中心共同配送的收益分配問題,建立多中心共同配送的線性規劃模型,并給出一種改進 GA-PSO 混合算法求解該模型,有效 降低了問題的復雜度。應用不同方案比較計算了多中心共同配送的收益分配方案,基于“雪球”理論的合作聯盟穩定性模型探討不同收益分配方案的優劣,應用SMP方法分析聯盟成員的合作序列,并進行了實例分析驗證,得出該方法在多中心共同配送優化過程中切合實際且更具實用價值的結論。
(三)變分不等式理論
朱莉、馬錚、丁家蘭、金丹丹(2016)在多目標優化模型的基礎上,利用變分不等式理論求解整個超網絡達到最優均衡狀態時的車輛配置方案,得出以下結論:碳稅的合理征收能夠有效促進物流企業車輛資源合作模式的實施,為低碳經濟的實現起積極推動作用;各物流企業之間可合理控制車輛資源合作的效率,以此來調節選擇使用企業 自身車輛或合作企業車輛進行運輸,從而實現整個合作超網絡的最優配置決策。
四、風險評價
賓厚、王妍蓉、單汩源(2015)在研究城市共同配送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三角模糊數與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得出城市共同配送的風險狀況,為城市共同配送風險評價提供一種新的方法,既克服了專家的主觀臆斷又能反映專家在判斷中的模糊性,使評價結果具有合理性和準確性。
篇中作者選取了其所在的城市進行實驗,運用三角模糊數、糊綜合評價法,計算出該城市共同配送總體風險屬于中等水平,需加強風險防范與管理,其中決策風險、顧客滿意風險等是主要風險因素,需側重管理,重點防范。
五、結論
上述文獻仍然存在不足之處。王漢新(2015)《共同配送的組織與管理—以石家莊為例》中并沒有明確提及石家莊的例子,只是將理論陳述了,沒有實例驗證。王妍蓉、單汩源(2015)在研究城市共同配送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時,運用三角模糊數、糊綜合評價法,但是該方法只能夠對風險給出一個數值或一個等級,對風險的趨勢卻不能從評價結果中給出合理的預測,并且依舊包含專家主觀性,只不過風險降低了。
參考文獻:
[1]衛振林,孫劍青.面向中小電商企業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探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01):104-110.
[2]賓厚,汪妍蓉,單汩源.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城市共同配送風險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8):52-56+61.
[3]鐘耀廣.優化電商環境下的城市共同配送——基于全國試點城市經驗[J].開放導報,2015(05):51-54.
[4]鐘耀廣,唐元松.基于“源創新”理論的電子商務共同配送體系創新[J].貴州社會科學,2016(01):136-142.
[5]賓厚,王芬,王歡芳.生態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機理與運作模式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6(04):132-135.
[6]朱莉,馬錚,丁家蘭,金丹丹.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網絡的物流企業車輛資源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4):260-266.
[7]何明珂,王澤鵬,涂超.模糊需求下大小零售商共同配送博弈研究[J].商業研究,2017(02):108-117.
[8]汪傳雷,陳嬌,萬一荻.現代規模經濟視角下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30(03):82-87.
[9]王勇,任音吉,許茂增.基于多中心共同配送的收益分配優化問題[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7,23(07):1571-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