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詠梅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選題自然而構思精巧,托物言志;韻律講究,上口易記,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詞、領略古詩詞、仿寫古詩詞,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個表述,為我們堅持上好中華傳統文化課、堅持小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人教版新編小學語文課本編入古詩文129篇,其中古詩詞的比重占據三分之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樹立學生文化自信上面,以點燃學生好奇心、刺激學生自信心為切入口組織教學。
一、學習欣賞,樹立文化自信
古詩詞是文學經典,流傳千古,其欣賞價值是第一位的。如果把古詩詞當作記敘文來教學,就完全失去選編的意義,因此我把首要教學任務確定為學習欣賞,欣賞的重點是感受,而感受的重點又集中三個方面的引導:
(一)感受命題自然簡約之美
教學《泊船瓜州》時,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怎樣觸景生情,恰當命題。詩人王安石乘船停泊在瓜州,想起了一水之隔的家鄉,詩的題目隨手拈來,就即時命名《泊船瓜州》,自然簡約,毫不累贅。
教學《天凈沙·秋思》,引導學生體會詞人馬致遠時值深秋,長途旅行中看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的場景,人困馬乏之際,更加思念家人。于是就以秋天的思念為題目,簡稱《秋思》,用“天凈沙”的曲調來吟唱。
教學《長相思》,引導學生穿越到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
如此引導學生站在詩人、詞人的立足點上感受他們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激情滿懷之下如何命題,就能仰望古代文人學問的博大精深,寫作的靈氣如此之高,引起學生對中國古代文人的敬畏與佩服,增強文化自豪感,樹立文化自尊心。
(二)感受格律音韻之美
中華古詩詞用字有嚴格的平仄規定,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是世界詩詞的一絕,是足以讓我們驕傲的亮點。如教學《泊船瓜州》時,潛移默化地給學生滲透五言詩的格律,讓學生了解:1.五言四句詩為五言絕句,那么《泊船瓜州》就是五言絕句詩;2.古詩必須押韻,五言絕句詩,一二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第四句又押韻,《泊船瓜州》押的是“an”韻,第一個字是平聲,稱為“平水韻”;3.在格律詩中,一二聲讀音的字為平聲,三四聲的字為仄聲,上下句之間字詞平仄都是相反的,這是格律詩的嚴格規定。
教學中,給學生傳授淺顯的詩詞基本知識,學生會深深感到一首格律詩講究如此之多,在逐步了解中感知格律詩的創作難度,同時對古詩詞產生神秘之感,引起久久不忘的探究興趣。
(三)感受以詩言志之美
詩詞,看起來玩的是文字音韻技巧,實質表達的是作者的內心追求,所以叫作“詩言志”。如教學文天祥《過零丁洋》,結合介紹文天祥其人和被俘的原因,重點體會尾聯中詩人的生死觀。詩人在生死關頭是這樣想的:“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值得了。”這句千古傳誦的詩句,體現了他高風亮節、舍生取義的人生觀,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和精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民族氣節和精神支撐,才能有一代代愛國志士前赴后繼、精忠報國,維護著民族的安寧和國家的不斷發展。
五言絕句《示兒》,是陸游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的是至死不渝盼望祖國統一、國家安定的愛國情懷。國家沒有統一,詩人死不瞑目,如果有朝一日國家軍隊平定了中原大地,祭祀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他。教學這首詩,通過介紹陸游的生平和文化貢獻,引導學生體會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
二、深化訓練,增強文化自信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缺乏實踐的知識始終停留在一知半解。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主要目的不但是學會字詞,能讀會背,張口就來,更主要的是進行文學藝術的啟蒙教育,因此教學中要儒能到心、雅得到位。為此,我一般安排三個層級的訓練:
(一)加強朗誦訓練
學習古詩詞,朗誦是深化認識、把握情感的重要的環節。首先,注重滲透朗誦詩詞的基本技巧,引導學生把握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指導對比、起伏、變化,朗誦出詩的優美和雅致。如朗讀訓練《泊船瓜州》,用中速朗讀,“/”表示相隔時間稍短,“//”表示相隔時間稍長,這樣來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 何時//照我還?”這首詩,“一”“隔”“ 數”“又”“何”讀音稍強,“何時”讀音要較弱,其他部分讀音要適中,整首詩要用中音朗誦。通過這些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把詩人此時此刻的情緒把握住,就能朗誦出情感和詩味來。
(二)開展悅讀訓練
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詞不是一種學習負擔,而是一種愉悅的實踐活動,為此,我注重安排古詩詞悅讀活動。悅讀活動是吟誦,要求又高于朗誦。活動的準備:
1.一學期古詩詞學完之后,將兩個學期的古詩詞抄錄下來,課后請教詩詞學會、悅讀會、電視臺、電臺等專業人員做示范朗誦,聽人家朗誦的味道,學人家的朗誦技巧。
2.脫稿加表情、動作訓練,通過回憶老師、專家的范誦,早自習開展朗誦練習。古代詩人是行吟,是站著吟誦出來的,是先吟誦后記錄整理出來的,因此古詩詞要站著吟誦,揣摩此時的姿態。經過準備后,組織一次吟誦活動,請評委點評。再現的表情、得體的姿態、隨心的吟誦,把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三)模仿習作訓練
會吟不會作,終是門外人。我為學生布置“學寫格律詩”“學寫天凈沙古詞”等階段作業,要求學生看見感動的事,馬上自命題,馬上學習習作詩詞。習作采用一首一首地仿作,主要從四個方面去仿,即仿自命題、仿格律規范、仿句式押韻、仿表情達意。要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獲得感就行,不強求全班學生一定會作詩填詞。
如六年級留守學生學了《泊船瓜州》后,仿寫了一首五言格律詩《課間思娘》:“安康廣東萬里長,學知打工兩繁忙。課間孩兒思娘苦,由此知母想兒郎。”我欣喜若狂,獎勵了他,并和他交流創作的起因、命題、技巧把握,他說都是通過學習古詩,慢慢仿作出來的,我為他第一次創作這么好的詩點贊,并在全班分享了這首《課間思娘》。另一個學生看到改造后的城區街道煥然一新、花園似錦、藍天白云,心情激動,仿照“天凈沙”曲牌寫了一首詞《安康瀟灑》:“寬街高樓大廈,香樟玉蘭桂花,視頻霓虹壁畫,立交高架,往來游人瀟灑。”當我讀到這首詞時,我真不敢相信是六年級學生寫的,我為我的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感到由衷的驕傲。通過對這兩個學生作品的欣賞、點贊,不少學生都不同程度仿寫出了各種各樣的詩詞,大家為自己也能寫出詩詞而自信。
文化自信,既包括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自信,缺少一方面就不是完整的自信。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國不可復制、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領略古詩詞、仿寫古詩詞,學生的文化自信就會油然而生,不但自覺樹立文化自信,還將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