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揚帆
〔摘 要〕以第九屆小荷風采部分作品為例,少兒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與教學中存在風格難以掌握、動律難上身、舞段匱乏等困境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這些影響和制約著少兒舞蹈教育的發展,作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少兒舞蹈;民族民間舞;教學;困境;建議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產生于民間,由于其風格鮮明,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勞動人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氣候環境等,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流傳的舞蹈種類。而發展至今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非常突出的藝術樣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現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臺藝術創作在中國成為非常主流的舞蹈創作樣式,甚至在少兒舞蹈領域中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以下簡稱民舞)為風格體裁的作品也不勝枚舉。
近年來,少兒舞蹈教育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社會各界對舞蹈教育的重視使少兒舞蹈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今年,作為我國舞蹈界最具權威性、代表性的少兒舞蹈賽事——“小荷風采”已經舉辦第九屆,本屆展演共入圍177個優秀少兒舞蹈作品,分六場進行現場展演。其中,約有68個作品選取了民舞體裁,約占總數的38%,最多的一場約有13個民舞作品(每場共有30個作品,第一場29個作品),占到該場總數的43%。大量少兒民舞作品的涌現,反映出當代少兒舞蹈教育與作品創作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有了一個共識,而民舞作為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的一個重要形式,在少兒舞蹈作品的創作與教學中仍有諸多問題和現實困境。
各民族舞蹈獨特的動態特征,形成具有象征意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符號系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動律、體態以及審美特點。在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中,“身體”是“舞蹈”和“語言”的橋梁,舞蹈借此而有了“先在的”語言性,語言借此而成為生命藝術。少兒舞蹈教育領域中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同樣是被賦予表達生命意義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更加純粹自然,伴隨孩子的童真童趣來詮釋民俗文化,“跳出民間本身的生命感”正是少兒民間舞蹈創作的難點所在。
一、少兒民舞作品基本形式
(一)傳統式?以原生態舞蹈形式的內容為基礎,利用原有動作元素與語匯,加入隊形、調度的編排,形成作品,這是比較廣泛和常見的作品形式。本屆小荷風采中,《鼓韻新生》《達嘎歡歌》《新韻東北風》等作品都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或是獨特的舞蹈道具作為載體展開,表現民間風情、群體性格與審美追求。
(二)借用式?提煉、運用民舞動態元素,包括提煉教材的素材,摒棄有意識的自娛面,運用戲劇化的情境表演串聯,將傳統民間舞蹈元素浸潤于作品中,其中《高原盼來新格拉》《小銀匠》《新校園》等作品,反映出民族地區少年兒童欣欣向榮,異彩紛呈的學習與生活。
(三)結構式?運用民間舞素材,但內容與該民族的情懷、風格不符的結構式創作。如有作品規避了民族民間舞的風格韻律(如藏舞的“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在作品中看不到藏族舞蹈的痕跡;但從作品名稱、服飾、音樂來看,又包著一層“藏族元素”的皮,此類作品有待商榷。
二、少兒民舞教學的困境
職業化民舞以動律、步法、體態、道具等重要部分為訓練脈絡展開,各不同民族個體均有各自主體風格,而職業化的民舞是通過“元素化”提煉出動律、造型,或者是生動“氣韻”來形成標識,避免“跑范兒”。這一點在少兒民舞作品中就較難達成,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外部形態的把握。例如傣族舞蹈形態講究“三道彎”,靜態中手臂關節、軀干和腿部保持彎曲狀態,動態中需要通過身體各部位配合形成各角度不同的“S”造型,這樣的動作特點難以較好地在少兒舞蹈中呈現。第二,動作韻律難以上身。例如藏族舞蹈“堆諧”(踢踏舞)以腳下踢踏的節奏變化和技術為主,常伴膝部的屈伸完成,較難熟練掌握。第三,力動特點難以把握。例如漢族安徽花鼓燈中以“溜得起剎得住”為運動特點,它要求腳下步子密、頻率快、走得急,整個步伐的力流動快,同時急促剎住的步子要穩;再如山東秧歌,其力動中閃爍式的快發力與內在抻韌的慢延伸,影響著重心的流動和肢體運動軌跡的變化。由于少兒的肌肉能力等原因,其重心的轉換與肌肉的控制能力尚不均衡,難以完成較為復雜精細的動作,從而失去民舞的訓練價值。
誠然,少兒民舞作品中,常常囿于缺乏民舞獨特的動作語匯,大量的篇幅被戲劇情節所代替,使作品趨于啞劇或是肢體劇的尷尬局面,喪失舞蹈本身的觀賞價值與藝術特質。把握民舞風格動態,并且貼合少兒童真童趣的藝術表達,這給少兒民舞創作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成為打造優秀民舞作品的“枷鎖。”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只言片語所能道明和掌握的,存在于民舞深層次的“基本功”不啻影響和制約著少兒民舞作品的創作,也阻礙著民舞在少年兒童中的傳承和發展。
三、少兒民舞教師隊伍建設嚴重滯后
教師是立教之本, 民舞專業教師的緊缺成為少兒民舞發展的一塊絆腳石。究其原因,首先是課程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門尚未將舞蹈專業(學科)正式納入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中,使舞蹈美育課程缺位于中小學藝術課堂。縱觀發達國家藝術課程體系,美國自1994年開始,舞蹈教育就進入藝術教育框架,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澳大利亞在1993年制定了全國課程規劃,音樂、舞蹈、戲劇、傳媒這些藝術形態,被統整為藝術課程,要求基礎教育中的每個學生都必須獲得這些藝術的經驗,在高中階段可專注某一領域的發展。課程的缺位使民舞專業教師沒有用武之地。其次,就業觀念狹隘。專業舞蹈院校民舞專業學生畢業去向多是專業藝術院團與中高等學校,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學生少之又少,這與畢業生對自身認識與未來職業規劃有重要關聯,學生容易“隨波逐流”,往往流失了就業機會,造成社會與個人的“雙損”。最后,人才培養的失準,現階段的民舞教育人才培養,忽視了少兒民舞教學的重要性,缺乏少兒民舞專門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階段的民舞教學和民舞傳承成了最薄弱的地方。
四、少兒舞蹈教育發展的建議
第一,課程建設問題,少兒舞蹈教育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建議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是地方出臺少兒舞蹈教育課程標準;從科學研究角度,通過課題引入的方式,形成教育與文化長期規劃課題,構建少兒舞蹈教育課程體系,比如呂藝生教授的《素質教育舞蹈課》,是教育部專項委托課題,他通過五年的課題研究,最終形成了課程。第二,提升教師培訓質量。利用地方藝術院校資源,針對少兒舞蹈教師,開展少兒舞蹈教育理論、少兒舞蹈教學法、少兒舞蹈創編等等課程,提供少兒舞蹈教師國內外進修培訓機會,對在職少兒舞蹈教師進行切實有效的再進修教育,讓更多的教師汲取先進的舞蹈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第三,少兒舞蹈教育人才的輸送,高校舞蹈專業設置中應增加少兒舞蹈教育方向,探索少兒舞蹈教育人才的培養,如北舞教育學院的成立,從教育的角度建構舞蹈,注重豐富中小學舞蹈教師的知識結構,其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都趨于合理化。現今全國各高等院校中均開設舞蹈教育專業,但其課程設置上大多效仿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舞蹈表演專業培養模式,缺乏教育類課程的支撐。第四,職稱待遇保障的問題。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建立關于舞蹈教師的職稱評定要按單獨序列評定,舞蹈教師的工資待遇要等同其他課程教師授課待遇,并設立獎勵機制。
結?語
少兒民舞教學存在著諸多的主客觀問題,作為少兒舞蹈教育工作者,應當厘清民舞在少兒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與現實困境,從而形成少兒民舞教學、少兒民舞創作、少兒民舞教育理論等少兒舞蹈教育體系的學理構建。眼前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也看到了少兒舞蹈美育發展的春天——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5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2017年),2017年10月,全國僅有唯一一個省級學校舞蹈教研組織的成立——北京市中小學舞蹈教研組。綜上,從政府文件的連續出臺,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舞蹈學科的單獨設立,這都標志著從國家到地方,正在關注和推進少兒舞蹈美育的健康、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銳: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審美與自覺[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31.
[2]劉建: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M],民族出版社,2015:3
[3]曾婕:少兒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記第九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發展研討會[J],舞蹈,2017(9)21
[4]楊晉越:速度與力量在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5(18)261
[5]朱璐: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傳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