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首次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為素有“天下第一糧倉”美譽的榆樹市指明了發展方向。
優化種植結構,緊抓產業強農
以打造“五大基地”,建設“五大園區”為目標,加快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為重點,全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向好勢頭。
一是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被國家確定為首批糧食生產功能區、中國優質玉米示范區;二是開展高標準農田、水稻核心實驗區、飛機航化作業、農民合作社等建設,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三是畜牧養殖健康發展,被國家確定為全省首家種養結合整縣推進一體化項目試點市;四是糧食物流顯著增強。榆樹玉米被評為“中國好糧油”,榆樹大米被評為“中國百強農產品”。此外,水利建設有序推進,特色產業效益凸顯,林業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榆樹是農業大市,農業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市長高中會表示,榆樹市將繼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和省的農業農村會議精神,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打造15.6萬畝高標準農田水田,總計高標準農田可達到350萬畝。
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榆樹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向規模效益型和生態友好型轉變;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玉米化工、生物制藥、畜禽加工、白酒釀造等產業;全面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把榆樹大米打造成吉林大米的標志性品牌,提升榆樹豆制品、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知名度,重點打好綠色牌、有機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多方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當前,榆樹市緊緊抓住產業強農這個目標,大力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標準化,大力推進農民與新型經營主體結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基地和農民的緊密合作。通過各類要素,前延后伸、首尾相連,實現一產精、二產強、三產活,加快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以合作社模式發展棚膜經濟,創新土地托管
近年來,榆樹市充分利用長春市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園藝特色產業,效益凸顯。尤其在棚膜經濟方面,整合資金9000萬元,對新建春、秋棚每畝補貼到1.5萬元,溫室每畝補貼到4.5萬元,有效調動了發展棚膜蔬菜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全市棚膜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榆樹市棚膜園區發展到100個,園藝特產總面積達到66萬畝,園藝特產實現產值78億元。其中,每棟大棚年均純收入約4萬元,全市從事蔬菜產業人數近20萬人。進步村、北溝村等棚膜蔬菜主產區,棚膜經濟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大家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御沖擊、共抗風險,有力促進了棚膜經濟的發展。”位于榆樹市西北部的八號鎮北溝村,通過蔬菜大棚的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村民致富。該村共有耕地924公頃,其中5個省級蔬菜園區占地490公頃。2017年,全村生產總值1.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萬元,其中,蔬菜產業收入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3%。
該村的蔬菜大棚通過金土地綠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生產、種植、技術培訓、銷售等規模經營。據合作社理事長劉占文介紹,在生產模式上,合作社整合的蔬菜大棚產權全部歸合作社各成員所有,農戶自主建設,獨立經營。
巧打“產業主導牌”“專業合作牌”“市場導向牌”“持續發展牌”這四張牌,北溝村的棚膜蔬菜產業飛速發展,產業收入也逐年增加。金土地蔬菜產業合作社相繼帶動了周邊5個村的1885戶居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發家致富,春菜北銷,秋菜南銷,棚膜蔬菜已經成為當地收入最高的產業之一,北溝村金土地蔬菜批發市場日漸成為全國有名的蔬菜要素市場。
以合作社模式發展棚膜經濟,帶動村民種植經濟作物致富,同樣,普通糧食作物的種植采用合作社模式也讓農民嘗到了收益的甜頭。
由長春市供銷社、榆樹市供銷社聯合社分別入股成立的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簡稱“田豐合作社”),現有農機具110臺(套)。目前,入社農戶已發展到398戶,托管土地765公頃,范圍已覆蓋到榆樹市十幾個村,跨區作業2萬余畝。
據該合作社理事長陳卓介紹,實現規模經營,打造土地托管新方式,田豐合作社的經營宗旨在于通過全面托管入社農戶土地,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科學種田,努力提高產量,爭取效益最大化。該合作社的“精髓”是土地托管。所謂土地托管,是合作社與農戶以土地為紐帶,在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指導下,進行土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農民將土地使用權以托管的形式自愿出讓給合作社,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整合起來,實行集中管理,連片種植,統一供應,統一作業,統一銷售。秋收后,合作社按當地農作物的前兩名平均產量值乘上當時玉米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農民收益。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農民收益可隨時支取,秋收后統一結賬。合作社極大地吸引了農民入社的積極性,發揮土地托管優勢,真正達到互惠雙贏。”陳卓說。
以合作社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榆樹市積極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規范運作。目前,該市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7000家,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90萬畝。由于規模經營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為促進規模經營,榆樹市落實農機購置補貼1億元,加快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圍繞綠色惠農,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邁進。
(本刊通訊員 侯永輝 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