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張翠萍,黃薇,石靜,王德軍,武靜麗
摘要:向日葵“二比空”種植模式就是種植二壟空一壟,在畝保苗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將其三壟應栽的株數集中在兩壟上,充分利用空壟的邊際效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量,改善向日葵生長環境,尤其是花盤授粉期,田間通風性好,昆蟲活躍,有利于授粉?!岸瓤铡狈N植模式比常規種植一般增產8.2%左右,而且植株長勢、病蟲害防治效果均優于常規栽培模式。
關鍵詞:向日葵;二比空;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6.025
近年來在經濟杠桿的推動下,前郭縣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過去的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一枝獨秀,變成現在的綠豆、花生、瓜菜、向日葵等各類經濟作物各展風采。尤其是美國食葵、油葵的發展面積尤為迅速,為農民增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雖然農民種植向日葵的積極性很高,但生產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仍需要進一步提高。為此前郭縣農業技術人員積極引進向日葵“二比空”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取得較好效果。“二比空”種植模式:種植二壟空一壟,在總保苗數不變的前提下將其三壟應栽的株數集中栽在兩壟上,施肥也是將其三壟的肥施入兩壟中。同時空壟還可以種植矮棵作物,以增加附加值。
1 試驗品種與方法
1.1 試驗品種
供試品種2個,分別為JK601:株高206cm,盤徑約22.9cm,單盤粒重98.7g,結實率74.5%。籽粒:長卵形,黑底白邊白條紋,長2.2cm,寬0.8cm,百粒重17.5g,籽仁率53.0%。平均畝產278.4kg,生育期104天。SH363:該品種平均盤徑19~21cm,開花整齊一致,單盤結實粒數670~790粒,單盤粒重126~134g,平均畝產385.0kg。籽粒長2.1~2.3cm,寬0.98cm,長錐形。
1.2 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時間為2017年6月5日到10月10采收結束。試驗安排在八朗鎮腰窩堡村,試驗地塊為草甸土,前茬:玉米,土壤肥力偏低。
1.3試驗設計
大區設計,2個重復,每個品種共2個處理。
處理Ⅰ:采用二比空栽培模式,種植密度為壟寬×株距:120cm×52cm;處理Ⅱ:采用常規栽培模式,種植密度為壟寬×株距:60cm×70cm。
整地施肥:6月5日深翻整地20~25cm,每畝施磷酸二銨15kg,氯化鉀10kg,尿素15kg。施肥方法:三犁川打壟施底肥。
播種日期:6月15日播種,人工手播,坐水種。
中耕除草:苗后除草一次。
防治病蟲害情況:8月6日結合防治菌核病向日葵螟蟲,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90%敵百蟲500倍液,初花期將藥噴在花盤的正反兩面,隔10天又噴藥一次。盛花期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二次。
2個品種處理Ⅰ總用地面積為8畝,處理Ⅱ總用地面積為4畝。試驗區四周設保護行。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田間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兩個品種的向日葵,在同樣田間管理條件下,“二比空”栽培模式莖稈粗壯,花盤大,結實率高。JK601“二比空”處理比常規栽培平均增產7.48%;SH363“二比空”處理比常規栽培平均增產10.2%。JK601常規栽培菌核病發生率15%、葉斑病發病率30%,用藥后基本控制。JK601“二比空”處理的菌核病發生率8.6%、葉斑病發病率20%,用藥后基本控制。SH363“二比空”處理菌核病發生率3%、葉斑病發病率不足10%。用藥后基本控制。SH363常規栽培菌核病發生率10%、葉斑病發病率21%,用藥后基本控制詳見表1。
“二比空”栽培模式改變了常規栽培向日葵植株的田間疏密分布方式,尤其是在貼近空壟植株的中、下部葉片受光強度更優于常規模式,處于原壟內葉片光合強度雖有所降低,但其群體平均光合強度要遠高于常規模式。常規栽培模式植株封壟后空間郁閉,光合作用所需的CO2與大氣交換慢,而“二比空”栽培模式通風效果好,既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又有利于花期授粉,而且田間調查時發現“二比空”栽培模式昆蟲活躍度明顯高。向日葵是異花授粉作物,適宜溫度、風力、傳媒昆蟲活力等都可以影響授粉過程。二比空栽培模式授粉好,籽粒飽滿度高,商品性好,產量明顯增加。
3結論
向日葵“二比空”栽培模式較常規栽培模式平均增產8.84%左右,植株性狀、產量構成因素均優于常規栽培模式,并且可有效降低向日葵菌核病、葉斑病等病害發病率。本次試驗驗證了向日葵“二比空”栽培模式增產增效的理論,為建立向日葵高產栽培技術提供技術支持。在推廣此項技術時建議合理選擇品種,為了避免向日葵花期逢雨,提高結實率,降低爛頭病,松原地區向日葵宜在6月10號~20號播種。“二比空”栽培模式適宜栽培密度為21400株/公頃左右,即行距60厘米,株距52厘米。具體本著高稈品種宜稀,矮稈品種宜密;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的原則。
作者簡介:劉冰,本科學歷,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