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吉林省脫貧攻堅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集中攻堅的關鍵之年與發力之年。白山市江源區進一步提高對脫貧攻堅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的認識,持續加大力度,年內將在現行脫貧標準下減少貧困人口147人以上,貧困村退出6個,確保完成目標任務,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 層層落實責任
全區各鎮街、各部門集中一切資源和力量,區、鎮、村三級聯動,合力攻堅。制定清單,將要退出的貧困村15項指標哪個達標、哪個不達標研究清楚,用什么方法解決制定科學合理措施,層層落實責任。
精準識別上下功夫、精準施策上出實招、精準推進上見實效,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將精準退出作為底線任務,科學制定退出計劃,設定時間表、路線圖,留出緩沖期,圍繞考核退出指標,狠下功夫,確保精準脫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經得起檢驗。
各鎮(街)樹立正確導向,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激發內生動力,深入挖掘典型、選樹典型,注重文化扶貧,在思想上拔除窮根,引導其擺脫“精神貧困”。注重技能培訓,強化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培訓,加大創業就業扶持,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識,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聚焦重點和關鍵環節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聚焦產業扶貧,以扶貧產業為脫貧主渠道,在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促進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上下更大功夫。立足特色資源,發揮已經形成的產業優勢,因人、因戶、因村實施產業幫扶,大力培育發展光伏發電、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項目,積極推動農民返鄉創業,打造一批帶動就業、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和特色品牌。
聚焦健康扶貧,強化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障,著力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相關部門緊密結合實際多想辦法、細化措施,深入研究降低貧困戶醫療費用、提高報銷標準等政策,強化簽約服務,加強對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服務,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方便。持續開展“健康快車光明行”“醫聯體”等活動,加大域外專家遠程會診力度,讓貧困群眾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聚焦教育扶貧,持續落實各項減免政策,免除貧困地區農村建檔立卡普通高中學生學雜費,持續開展“春蕾計劃”等助學活動,確保貧困家庭子女學有所教。全力實施“師資扶持”“助學扶持”等具體措施,切實提高農村基層教師隊伍待遇,改善教育教學環境。
聚焦社會兜底保障,全面落實“兩線合一”社會兜底保障政策,確保低保年均增長6%以上。扶貧和最低生活保障數據庫信息共享,做好動態調整,及時進行信息比對,形成兜準救助對象、兜實保障待遇、兜牢民生底線的兜底保障機制。特別是對于身體殘疾、孤寡老人、長期患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深度貧困群體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保證他們正常的生產生活。
聚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推進危房改造,確保貧困群眾住有所居,繼續抓好安全飲水工程,集中解決好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進一步推進農村公路特別是通村通屯硬化路建設,解決貧困群眾出行難問題。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確保搬遷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同時,抓好農村信息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加強脫貧攻堅組織領導 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區級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脫貧攻堅工作上,既要加強領導、科學謀劃、強化督導,更要深入一線、干在一線、抓在一線,帶動和引領各級干部抓好工作落實。各鎮(街)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切實擔負起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全面抓好鎮(街)的脫貧攻堅工作。對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上心上手、親力親為,切實提高工作實效。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作用,真正使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成為推動精準扶貧、引領群眾致富的中堅力量。各部門加強與省、市對口部門的銜接聯系,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幫助督促鎮(街)和貧困村落實幫扶項目及措施,提高扶貧實效,確保每一個扶貧項目都發揮關鍵作用,解決群眾實際需求。
加強督查問責。實行脫貧攻堅單項考核,包保鎮(街)的領導與鎮(街)同步考核,對于鎮街工作任務未完成的或質量不高的,要追究區級包保鎮(街)領導的責任。同時,對未按期完成脫貧任務的鎮(街)實行“一票否決”;對日常工作不力的鎮和部門,由紀檢監察部門會同扶貧部門向區委、區政府提出問責建議。將脫貧攻堅成效作為領導班子評價、領導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紀檢監察機關集中整治和查處脫貧攻堅工作領域的職務犯罪,確保脫貧資金絕對安全。江源區脫貧攻堅深入開展,保證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2017年突出產業造血功能,規劃打造了以黑木耳產業化種植為主,多元化發展種植、養殖、電商、鄉村休閑旅游為輔的“一主多輔”產業扶貧體系。落實“企業(公司)+基地+貧困戶”項目扶貧模式,流轉土地2100畝,建成富硒黑木耳種植基地2個,建成標準化大棚22棟,種植富硒黑木耳25萬袋,首批股權量化貧困群眾68人,人均可增收1102元。
在大石人鎮、大陽岔鎮、灣溝鎮打造實施了高山雪菊賞花節、葡萄采摘節、藍莓采摘節等形式多樣、個性突出的旅游產品,輻射帶動6個貧困村,12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銷售增收,讓貧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大力發展“互聯網+扶貧”,引導線下農產品到線上銷售,在60個行政村建設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上線黑木耳、杏鮑菇、精裝雞等農特產品40余種,帶動農村群眾1185人致富。
(本刊通訊員 朱傳娟 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