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春,黃國輝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一項可持續技術,不僅對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還對農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闡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意義和重要措施。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技術;意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04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意義
1.1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農業生態環境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業耕地面積已經超過生態環境的實際需求,直接導致耕地土壤被嚴重破壞,從而引發沙塵暴、水土流失等問題。而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利用秸稈覆蓋土壤表面,其中秸稈根茬有利于鞏固土壤,秸稈的枝葉還有利于擋風擋土,從根本上防止農業耕地土壤發生風蝕、水蝕的現象等。另外,保護性耕作技術還是防治沙塵暴的一種有效手段。總而言之,保護性耕作技術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1.2 保證農作物用水
就保護性耕作技術而言,其利用秸稈覆蓋耕地,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太陽紫外線的輻射,還可以有效減少耕地土壤的水分蒸發。同時,秸稈的根茬在耕地土壤中的腐化,利于形成天然通道,雨水可以通過這些通道深入土壤深處,防止耕地表面徑流的流失。深松技術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方式,其對優化耕地土壤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還能促進耕地土壤儲水量的增加,可有效保證農作物用水的充足性。
1.3 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保護性耕作技術還可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在實際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降低對耕作土壤的翻動情況,有利于農業耕地休養生息。另外,秸稈對耕地的覆蓋,還可以提高耕地土壤的有機物質含量,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從而促進土壤有機肥力的增加,這樣既可以減少農業耕地生產的成本,又可以提高農業耕地農作物的產量,進而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除此之外,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還可以減少人員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緩解農忙時節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促進農林的可持續發展。
1.4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秸稈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產物,其利用率也越來越低,這就導致我國農村的大量秸稈被直接焚燒處理,不僅浪費了資源,還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從根本上提高對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退化,從而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促進我國農民增產增收。
2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
想要實現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廣泛應用,必須加大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工作,讓廣大農民真正的了解和理解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保護性耕作意識,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中,必須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例如新聞媒體、互聯網等方式加以宣傳,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輿論影響力。還可以采取培訓的方式,現場對農民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實際操作的演示,正確引導農民認識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而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創設良好的環境。
2.2 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基地
由于我國長期受傳統耕作技術的影響,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國必須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驗基地,這樣才能為后期大面積推廣創設前提條件。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驗基地,可以擴大宣傳效果,還可以優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用性,進而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農民還可以通過參觀實驗基地,真正的看到和體會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作用,進而積極發揮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基地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乃至全國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
2.3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
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技術,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把保護性耕作技術納入到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中,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政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有利于建設多個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基地,實現保護性耕作技術以點帶面的推廣目的。同時,政府還需要加強農業、水利等多部門的合作,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業機械、農業工藝之間的有效結合,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高度發展。
3 結語
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農業生產活動中,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力度,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相應的實驗基地,有效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郭大清.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06):90-91.
[2]李林蔓.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及作物生長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2,(17).
[3]趙文平,梁世聞,孟憲偉,孫景蓮.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戰略思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9).
[4]李曉娟,李艷.淺議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發展保護性耕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7).
作者簡介:徐玉春,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