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榮,楊柏鳳,張帆,高嵩祥,史莉莉
摘要:玉米在長春市雙陽地區種植廣泛,在其生長過程中的分蘗會使田間透光性差,分蘗也會和植株爭搶營養,導致玉米不能高產高質。本文主要分析玉米分蘗的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種植技術探討,以減少玉米分蘗幾率,即使有分蘗也能及時正確處理,以促進玉米健康生長,高產高質。
關鍵詞:玉米;分蘗;研究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17
玉米屬禾本科作物,具有分蘗特性。同時具有非常明顯的頂端優勢,分蘗即可自然生長,也不能成穗或成穗也沒有經濟價值。所以正常年份玉米分蘗必須徹底清除,否則會影響田間通風透光,降低光合效率,且爭肥爭水。更嚴重的是一旦形成無效穗,會大量消耗主莖的營養,減產幅度明顯。所以應首先力求采取多種農藝措施控制玉米分蘗的發生,這樣既節省了人工投入,又保持了良好的田間生長環境。然后再探索分蘗出來怎么辦。本文就影響玉米分蘗多少的因素、控制玉米分蘗的途徑、處理分蘗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關見解。
1 影響玉米分蘗的相關因素
1.1 品種
一般地說,歐美基因品種分蘗特性較強,而國內品種則較弱。
1.2 播種深度
和水稻的分蘗節被埋得越深越不分蘗一樣道理,播種越深越不易分蘗,反之就越容易分蘗。
1.3 營養條件
苗期肥水條件過剩,主要由于底肥施用深度不足,加之階段性降水相對充足,底肥中的有效成分集中釋放,造成作物瘋長。除了供作物主干正常生長外仍有剩余,這些階段性多余養分就會促使分蘗的產生。
1.4 田間密度
田間植株密度大會抑制玉米分蘗的產生。
1.5 田間整齊度
田間植株長相和密度均勻一致也會抑制玉米分蘗的產生,相反缺苗斷條、高低錯落、邊際效應明顯的地段分蘗的可能性則較大。
1.6 藥物刺激
激素類農藥也會刺激玉米植株產生分蘗。
2 針對相關因素的應對措施
2.1 選擇品種
盡量選用綜合性狀相對較好的國內品種;種子質量要過關,種子純度要達到98%以上、出芽率92%以上、凈度99%以上、水分含量13%以下,最好是已分級的種子。選擇對路的品種是玉米少分蘗的遺傳學基礎,選對高質量的種子則是苗全、苗齊、苗勻的前提。
2.2 強化種子播前處理
首先,曬種,選晴好天氣曬種24小時以上。一定要打開包裝袋,在干爽之處攤開一薄層,并勤翻動,以保證芽勢整齊一致;其次,包衣,播種前7天左右,選擇克百威含量7%以上的包衣劑進行包衣處理。再次,營養包衣,播種前處理,可以提高芽勢、增強種子抗低溫能力。這是保證苗全、苗勻、苗齊的關鍵措施。
2.3 精細播種
正常年份播種深度維持3~4厘米,這樣既能保證正常出苗,又能有效抑制分蘗產生的相對合理的深度。在可預見的苗期干旱年份也可適當增加深度,以提高其抗旱和對分蘗的抑制能力。精細整地,播深和株距要一致。另外,還要根據種粒大小至少分為三級,按分級播在不同的地塊上;如果必須播在同一地塊,大粒種子吸水慢要先播,小粒種子吸水快可以后播,使其出苗進度盡量一致。播種時土壤濕度大要輕鎮壓,濕度小要重鎮壓。精細播種是苗全、苗齊、苗勻的重要一環。
2.4 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適當加大田間種植密度,一般田間密度可以控制在6.0~7.5萬株/公頃之間。
2.5 采用深施底肥技術措施
2.5.1 淺耕滅茬重新起壟 先在老壟溝施入底肥,如果原壟溝淺還可以先淺耕再施底肥,然后滅茬再重新起壟。種肥隔離層必須達到8厘米以上。
2.5.2 采用規范化壟側栽培技術 即先在施肥壟的壟側淺耕,施入底肥,然后破開臨近壟的一半合壟。種肥隔離層必須達到8厘米以上。
2.5.3 采用大壟雙行機械免耕栽培技術 施底肥時采取測深施入方式,施肥帶在種子側7~10厘米、種子下5~8厘米。
這三項深施底肥技術徹底克服了近些年農民采取一次性扣幫起壟施底肥所帶來的前期燒苗后期脫肥的弊病,打破了玉米增產瓶頸問題,同時也是控制玉米分蘗的有效措施。
2.6 嚴格施肥
嚴格按測土配方施肥卡推薦的施肥量施肥,一般公頃投入純氮195~225公斤、純磷45~90公斤、純鉀30~80公斤。純氮投入量限制在250公斤之內。
2.7 機械分次施肥
底肥。占全部氮肥的30%,全部磷肥和鉀肥做底肥。
追肥。穗肥占全部氮肥的50%,于大喇叭口期用施肥機械施入壟溝地表5厘米以下;于灌漿期再以同樣方式施入全部氮肥的20%做粒肥。如果是大壟雙行免耕栽培模式則于大喇叭口期用條帶中耕深松追肥機在寬行間結合深松進行追肥作業,追肥深度達30~40厘米。
葉面肥。玉米苗期容易表現缺鋅缺磷,灌漿期容易表現缺鉀缺氮。缺鋅噴施0.1%~0.2%硫酸鋅溶液,缺氮噴施1%的尿素溶液,缺磷、鉀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以上作業都應采用高稈作物施肥機進行作業。
分次施肥、氮肥后移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營養生長階段的無效生長,控制分蘗的產生,節間的長度,增強植株的抗倒能力;還能使植株進入孕穗期以后的營養得到充分的供應,實現穗大粒多粒飽。這是抑制玉米分蘗產生的有效手段,也是玉米增產提質增效的關鍵性措施。
2.8使用正規藥劑
玉米生長過程中的所有藥劑都不使用非正規廠家生產或來路不明的包衣劑、除草劑、調節劑、葉面肥、殺蟲劑等產品。
3分蘗枝的去除
3.1除蘗時間
干旱年份由于玉米具有頂端生長優勢的特性,所有養分和水分首先滿足主莖生長的需要,當主莖生長的養分和水分不足時,前期分蘗中的養分和水分就要回流來滿足主干生長的需要,這樣苗期相對干旱的年份一般很少產生分蘗,即使有少量分蘗緩慢或停止生長,甚至最后消失。而苗期雨水較多的年份尤其是實行一次性扣幫耕作方式,做不到底肥深施,苗期養分和水分過度集中,肥水條件一直能滿足主干生長需要,分蘗的養分和水分不但不會回流,而且不斷得到補充,這樣就長出蘗枝的次生根,形成了獨立的營養體系,自然就能獨立進行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這樣主莖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即使出現營養匱乏,也不可能得到來自分蘗的回流補充。相反還可能掠奪主莖的少量營養,形成無效穗,生產實踐上往往能看到雌雄同體的畸形穗,所以必須除去。
因此,苗期相對雨水較少的年份玉米分蘗可以不除;而前期雨水較多的年份,尤其是采取一次性摳幫施底肥模式的地塊必須除。
3.2 具體操作規程
如果以上技術措施實施到位,玉米植株出現分蘗的可能性已經相當小。如果一定要去除,等到兩側都長出3~4葉時,一次完成。要把邊行、地頭、缺苗斷條地段作為操作的重點,其他地方可一帶而過。
4 結語
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分蘗會影響田間的透光性,會與玉米植株爭搶營養,影響玉米高產高質。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根據影響分蘗生長因素,有針對性地從種子選擇、種子處理、種植密度、田間水肥管理等減少分蘗的發生,如出現分蘗及時處理,以促進玉米健康生長,優質高產。
參考文獻
[1]孟慶連.玉米分蘗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現代化農業,2017,(05).
[2]王迪,李玉紅.淺談玉米分蘗現象的原因、影響及防治方法[J].綠色科技,2014,(02).
作者簡介:王國榮,中專學歷,副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