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張曉嬌,馬冠南,張磊,曹鴻鵬,鄒思佳
摘要: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達省份比較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結構情況、勞動力自身觀念和自身區位特點等。本文闡述了經濟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的主要特征及經驗啟示。
關鍵詞:經濟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征;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F304.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18
1 經濟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的主要特征
1.1 農村勞動力思想普遍開放,敢于開拓,善于經營
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創市場、搞經商、辦企業的思想意識比較強,鄉土觀念濃厚,在勞動力轉移中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而浙江省和江蘇省表現的尤為突出。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全國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目前,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浙江人在經商辦企業。浙江省已形成了我國乃至世界小商品和機電產品的制造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價值取向是積極主動,樹立發家致富光榮的思想,在轉移中有不怕吃苦、不怕失敗、四海為家、勇于創業、善于經營和團結奮斗的精神。
1.2 鄉鎮企業仍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農業內部吸納、鄉鎮企業和服務業就業、跨區域流動就業,即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三元就業模式”。從經濟發達的浙江和江蘇等省份看,由社隊企業和個體創辦企業發展而來的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得以迅速成長和壯大,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不斷提高,在區域經濟總量中占有了半壁江山。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蓄水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60%~80%。
1.3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自身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渠道
近年來,山東省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如冬季棚膜農業、觀賞農業、立體農業、出口農業和特色農業等,這些技術密集、勞動密集型農業,通過產、加、運、銷一體化經營,各環節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
1.4 由就地轉移向異地轉移邁進
改革之初,經濟發達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由于經濟發展等因素,勞動力就業機會大大增加,普遍呈現由就地轉移向外地轉移的比例增大,但多以省內為主。
1.5 兼業性轉移仍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
這不僅是經濟發達省份的特征,也是全國各省都具有的共性,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省份更突出。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打工就業的不確定性和進入城市的成本過高所導致。為了解除后顧之憂,兼業性轉移變得越來越普遍。
1.6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形式以自發性轉移為主
這主要得益于經濟發達省份的鄉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快、規模大。農村勞動力可以通過親屬推薦、朋友介紹、當地政府部門和中介等方式輸出,自發性轉移意識較強。
2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發達省份比較的經驗啟示
2.1 加強領導,建立管理服務網絡,落實責任制
各部門形成各司其職、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江蘇省政府每年與各市簽訂年度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目標責任狀。河南省根據國家政策的深入普及,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措施,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進一步增加,勞動力素質得到大幅提升。
2.2 明確目標,加快發展農村勞務產業
四川省制定了《勞務開發十年規劃》,對輸出數量、勞務收入和非農產業就業、發展勞務產業等提出了明確目標。湖北省人大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對外出務工農民承包的土地、家庭生產生活以及建房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重慶涪陵區以“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培訓輸出、農民收益”為方針,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重點,以就地轉移、異地輸出并重和市場就業為途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制定了“321”目標。
2.3 創新工作思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度
江蘇省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開拓創新,提出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堅持內轉、外輸、創業三策并舉的戰略。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源信息庫。建立目標考核責任制,確保工作質量和工作進展扎實推進。
2.4 開展協作,擴大勞務輸出渠道
近年來,勞務協作領域不斷深入,范圍不斷擴大。2004年四川省在華南成立了泛珠江勞務協作區,四川省資陽市在福建建立了兩個政府直接運作的勞務輸出基地。湖北宜昌市在外省市設立了14個勞務輸出窗口,建立了39個勞務輸出基地。大協作帶來大效益。2011年,四川省與浙江省簽訂了《農民工維權合作協議書》,使農民工在外打工減少后顧之憂,擴大了勞務輸出渠道,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
2.5 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持續健康發展
浙江省把培訓農民作為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作為重點目標。江蘇省把職業技能培訓當作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在蘇北、蘇中廣大農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制定“百鎮百萬”的轉移培訓計劃,并實行培訓工作目標考核。湖北全省建立了縣以上勞動力就業培訓中心154個,鄉(鎮)就業訓練站504個,農村勞動力培訓輸出基地58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網絡。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崗位技能培訓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健康發展的可靠保證。
2.6加大資金投入,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資金保障體系
發達省份在統籌城鄉就業過程中,充分發揮經濟優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浙江和江蘇等省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專用于農民工的培訓、社會保險、職業介紹等各項補貼。
作者簡介:楊威,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