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茵
【摘要】 目的:探究HPV16/18型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的相關性,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90例為觀察組,同期來院體檢健康者90例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羅氏Cobas HPV與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法測定HPV16/18DNA病毒載量,比較兩組的陽性率。結果:觀察組HPV16/18NDA載量水平及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繪制及Logistics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PV16/18DNA載量水平≥(5.56±1.04)、(5.55±0.06)copies/mL為宮頸鱗癌的獨立風險因素(HR=1.004、0.783,P=0.045、0.031)。結論:宮頸鱗癌的發病與HPV16/18型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相關性,建議臨床完善高危人群的宮頸癌篩查工作,實現早發現、早診治的目的,同時提示在宮頸癌癌前病變的過程中注意HPV感染。
【關鍵詞】 宮頸癌; 人乳頭狀病毒; HPV16/1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PV16/18 virus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Method: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90 healthy peopl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Roche Cobas HPV and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assa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HPV16/18DNA load of two groups,and the positive rate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levels of HPV16/18NDA load and posi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ROC curve plotting and Logistics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HPV16/18DNA load≥(5.56±1.04) and(5.55±0.06) copies/m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R=1.004,0.783,P=0.045,0.031).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PV16/18 virus infection.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cancer in high-risk group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PV inf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ervical cancer precancerous lesions.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 Human papillary virus; HPV16/18
First-authors address:Fosh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Foshan 52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8.013
宮頸癌是目前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婦產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研究數據表明,全球每年有50萬左右新發宮頸癌的病例,我國大約有13萬[1]。由于我國大多數人對宮頸癌知識的知曉率低、臨床缺乏常規檢測手段等,患者宮頸癌確診時一般已處于晚期,手術治療已無法解決問題,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危及患者生命。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現,人乳頭狀病毒(HPV)感染與宮頸癌的發病關系密切[2-4]。作為一種球形DNA病毒,HPV不僅能使皮膚、黏膜上皮組織受到感染,還能誘發細胞產生增殖失控的情況。在目前發現的130多種HPV亞型中,高危型HPV16/18病毒感染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宮頸癌發病的危險性[5]。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90例宮頸鱗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宮頸分泌物中的HPV16/18DNA進行分析,探究兩者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90例為觀察組,同期來院體檢健康者90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參照NCCN公布的《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中宮頸癌診斷標準[6],觀察組均經病理證實為宮頸癌,同時病理類型為鱗癌;觀察組婦科陰道鏡檢查提示有宮頸肥大、宮頸糜爛;觀察組有白帶異常、不規則出血、排液等臨床表現;研究對象均處于非孕期及經期,在取材的前3 d內無陰道沖洗、性生活、用藥史。排除標準:研究近期曾行放療、化療治療,近期有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史的患者。研究小組指定專人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研究內容,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且研究內容與倫理學標準相符,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方法
1.2.1 儀器和試劑 研究統一采用由哈爾濱凱普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Cobas檢測儀器設備及試劑盒。
1.2.2 標本采集與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羅氏Cobas HPV檢測法與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法測定HPV16/18DNA病毒載量。標本采集方法為:采用毛刷插入受檢者宮頸管內,圍繞子宮頸旋轉2周,刮出宮頸口和宮頸管內的上皮細胞。將采集到的所有受試對象的Preserv Cyt或Sure Path標本置于備好的專用試管中,掃描條碼并建立相應工作命令文件。操作步驟根據儀器提示進行,按要求將耗材與試劑放置于Cobas x 480提取儀器中,試劑主要有18 mL洗脫液、200 mL洗液、磁珠13.5 mL、9 mL十二烷基硫酸鈉、1.0 mL HPV Mg/Mn、兩管1.2 mL的蛋白酶K、兩管1.0 mL的HPV MMX、0.5 mL HPV陰性對照、0.5 mL HPV陽性對照。在試劑與耗材準備完畢后即可開始DNA的提取。將提取完成且已自動添加樣品和試劑的PCR板轉移至Cobas z 480全自動分析儀中開始PCR的擴增處理與熒光檢測。HPV16和HPV18的檢測極限分別為300、600 copies/mL。統計兩組HPV16/18DNA載量及陽性率,分析HPV16/18DNA載量與宮頸癌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或Fishers檢驗;分析ROC曲線確定宮頸癌的HPV16/18DNA載量閾值;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宮頸癌的獨立風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25~66歲,平均(37.3±3.9)歲;體質指數(BMI)(21.71±1.95)kg/m2。對照組年齡24~67歲,平均(37.2±4.0)歲;BMI(21.67±1.9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HPV16/18DNA載量及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HPV16/18NDA載量水平及總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HPV16/18與宮頸癌的Logistics回歸分析HPV16/18DNA載量于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06(P=0.030)和0.743(P=0.052),閾值分別為(5.56±1.04)、(5.55±0.06)copies/mL;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HPV16/18DNA載量水平分別≥(5.56±1.04)、(5.55±0.06)copies/mL為宮頸鱗癌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宮頸癌是除了乳腺癌以外發病率最高的女性惡性腫瘤[7-17]。宮頸發生病變時,患者會出現陰道流血、流液等特征,這些早期癥狀常被忽視,通常導致患者錯過手術治療的機會,晚期惡性病變轉移,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多,同時其發病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宮頸癌已被視為威脅全球女性健康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在全球宮頸癌的發病病例數中發展中國家病例數占比高達80%,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每年新發病例占全球的28%,這對我國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8-10]。雖然宮頸癌早期患者無明顯的癥狀體征,但病情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如果能在癌前病變的早期即進行常規篩查、給予臨床診斷,進而根據病變類型給予明確治療干預,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曾有學者通過跟蹤隨訪發現,宮頸癌患者如果早期識別病變情況并給予早期干預治療,其五年生存率可達90%[11,18]。周斌等[12]研究提出,在宮頸癌的發生與病情進展過程中HPV的作用不可忽視。朱佳英等[13]通過研究不同HPV的亞型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發現在宮頸病變過程中低危型與高危型HPV均有參與,此外,當疾病向惡性程度不斷發展時高危型HPV的占比隨之不斷升高,其中以HPV16/18型為甚[14]。HPVDNA的整合功能是HPV侵入機體發揮致癌作用的重要機制,而高危HPV16/18亞型均為整合形式。兩種高危亞型中起到致癌效果的主要基因為E2、E6、E7,其中E2基因蛋白能夠通過影響病毒DNA的復制過程與mRNA的轉錄作用而致癌,除此之外,E6、E7的轉化功能受E2基因蛋白的控制。E6、E7通過降低p53抑癌基因、細胞直接轉化、宿主細胞DNA感染等作用,影響細胞周期調控蛋白與致癌基因的作用環節,干擾正常的細胞周期,進而使細胞正常的生長、繁殖失控,最終導致癌變[15,19-20]。本研究以90例宮頸鱗癌患者及90例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提取分析其宮頸分泌物的DNA探究宮頸癌與HPV16/18亞型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觀察組HPV16/18NDA載量水平及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繪制及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PV16/18DNA載量水平≥(5.56±1.04)、(5.55±0.06)copies/mL為宮頸鱗癌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這一結果與文獻[16,21]的研究結果一致,宮頸上皮內瘤變在持續HPV16/18型病毒的持續感染下易轉化為宮頸癌,此外,HPV16/18高病毒載量在宮頸癌的發病中作用重要。
綜上所述,HPV16/18型病毒感染與宮頸鱗癌的發病密切相關,提示臨床落實高危人群的篩查工作,通過早發現、早治療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本研究由于樣本數量有限,同時在選取研究對象時可能受選擇偏倚的影響,HPV16/18型病毒與宮頸癌的相關性仍需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應倩,夏慶民,鄭榮壽,等.中國2009年宮頸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3,22(8):612-616.
[2] Sabeena S,Bhat P V,Kamath V,et al.Community-Based Prevalence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7,18(1):145-154.
[3]鄭建軍,胡志芳.HPV16/18型病毒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6):3725-3727.
[4]陳園園,王英紅.人乳頭瘤病毒亞型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生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9):1336-1341.
[5]陳姍,狄娜,秦君璞,等.宮頸癌組織APOBEC3A蛋白的表達與高危型HPV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5):845-849.
[6]周暉,劉昀昀,林仲秋.《2017NCCN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30(1):505-507.
[7]劉艷紅.子宮頸癌患者人類乳頭狀瘤病毒類型分布情況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2,24(8):561-562.
[8]鄒琳,蘭建云,耿建祥,等.47例宮頸腺癌中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基因分型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4):393-394.
[9]肖正華,張曉靜,林英,等.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分型檢測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4,23(2):24-26.
[10]李艷芳,王運賢,黃雪梅,等.宮頸癌患者人乳頭瘤病毒與巨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Ⅱ型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6):3757-3760.
[11]許劍利,徐克惠.高危型HPV檢測及TCT檢查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12):946-949.
[12]周斌,左新華,傅新文.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16,18型DNA檢測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2012,27(5):393-395.
[13]朱佳英,朱鄭霞,張超莉.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1):1833-1834.
[14] Modibbo F,Iregbu K C,Okuma J,et al.Randomized trial evaluating self-sampling for HPV DNA based test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Nigeria[J].Infect Agent Cancer,2017,12(1):11.
[15]連興剛.HPV E6蛋白與宮頸HPV持續感染及宮頸癌發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4):2237-2240.
[16]白婷.宮頸癌患者血清中HPV檢測的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8):2898-2899.
[17]陳鑫蘋,符生苗,梁才桂.HPV16/18型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的關系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11):1389-1390.
[17]杜蓉,陳志芳,丁巖.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中的價值[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8):603-606.
[19]烏蘭娜,李瑞珍,劉志紅,等.LCT、HPV檢測及宮頸多點小活檢在宮頸癌篩查的應用[J].罕少疾病雜志,2011,18(3):16-18,38.
[20]花敏慧,沈愛國,倪惠華,等.聯合應用DAPKⅠ、RARβ甲基化和高危型HPV檢測篩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研究[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20(7):551-554.
[21]韓英.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hTERC基因擴增在新疆部分地區宮頸癌早期篩查中的臨床意義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