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臣
摘要:習近平主席說,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甲午戰爭是一場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兩個國家命運的戰爭,這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再往大處看,它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歷史。
關鍵字:甲午戰爭 制度 戰略 信仰
甲午戰爭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極其慘痛的教訓,永遠需要中華民族銘記與思考。這場戰爭的歷史深刻性在于兩點:一、戰爭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至今仍在追問之中;二、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戰爭的傷口并未愈合,仍然橫亙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對這場戰爭的反思,構成了我們民族進步的階梯。
首先源于制度。甲午之敗并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國家之敗,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是制度的勝利,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中日兩國同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一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一個則止于外形。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一個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當飯吃的消化了,強身健體;當衣服穿的只撐起了一個模樣。結果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梁啟超說:“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日本自然資源實在匱乏,所以就最大限度開發人的資源。明治維新時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它首先抓的是對人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歐化”后的新式教育,而非“唐化”后的舊式教育,教育的革命帶來了思想的革命,軍隊是更需要思想的,對一支軍隊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殺手锏。清朝的教育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教育,這種教育導致的結果是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日本從來不是領導世界歷史文明潮流的強國,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時能夠輕裝上陣。明治維新短短30多年時間,便把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日本與清朝的對決,是一個現代國家與沒落封建王朝的對決,因此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其次源于戰略。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發展戰略的對撞。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東方,亞洲各國相繼沉淪,只有中日兩國奮起自強,中國發起洋務運動,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在建立現代國家的努力上,與日本明治時期那代人,應該同樣值得尊重。問題是,東亞狹窄,容不下兩個國家同時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國這樣的大塊頭崛起,這就決定了中日間必有一戰。日本對此認識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則懵懵懂懂。中日雙方都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逼迫下進行戰略轉移。日本實現了由傳統戰略向現代國家戰略上的徹底變革,相反,清朝在確立具有現代特征的國家戰略上始終裹足不前。直到國家覆亡,都沒有制定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戰略。
中國歷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戰略家,但是難以有跨越數代人的長久性大戰略和實行這種戰略的意志。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叫囂的是“國運相賭”。清朝就沒有這樣的國家意志,甲午戰爭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領中國的,所以它學習的是滿清滅亡明朝的經驗,以摧毀中國人的心理和意志為主。這就是為什么日軍在戰爭中對中國人那么兇殘和幾次大屠殺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屠殺不發生在南京,也一定會發生在其他地方,這是日本的既定戰略。清朝經過30年洋務運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將強未強,清朝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戰略機遇期不失去,日本則強調“強兵為富國之本,而不是富國為強兵之本”,8次擴充軍備,準備“舉國發動,國運相搏”。誰的國家戰略目標正確,一目了然,戰爭結果是,正確者失敗,錯誤者勝利,差距就在軍事戰略上。
最后源于信仰。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這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基因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特征、發展和變異。要知道一個國家未來向哪里去,可以先通過基因分析看看它從哪里來。分析甲午戰爭,同樣必須分析雙方的基因,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夠看清千年后的發展。中國的國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輝煌的。春秋時期,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思想燦爛絢麗,極富進取心,也極富創造力,到處是慷慨悲歌、俠肝義膽之士,與之相得益彰的則是直到今天仍令我們神往的諸子百家,洋洋大觀!那時的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他們信仰的是中國傳統中最健康的東西,如信、義、仁等等。秦始皇之后,專制皇權大行其道,對人民一代一代進行奴化教育,被統治階級閹割后的儒學道統使得中國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權力不允許民眾樹立信仰與道德,因此成了一盤散沙。尤其是經過元、清兩個馬背民族的統治,中國人的血性幾乎被摧殘殆盡。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來源于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豪俠人格。石原莞爾認為,中國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這種“武士”在宋朝以后永遠消失了。中國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發揚光大,武士道精神加上對天皇的忠誠,使日本出現了一種畸形的信仰,將死亡視為解脫,認為死者可以免于受到譴責。這種信仰調教出來的人,在侵略戰爭和屠殺中是不會有任何道義和憐憫的。
甲午戰爭中國敗了,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鳳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輝煌;日本勝了,卻在勝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來是優點的東西,走到極致,也就滑向了反面,濫用這種力量,最終導致了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