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林
摘要: 音樂教育促進道德素質形成:對學生的音樂形象培養(yǎng)與德育滲透有機結合在一起,可凈化心靈。升華品德。音樂教育啟迪智慧,促進科學素質:音樂能"豐富想象力,開拓思維,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可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創(chuàng)造力。音樂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素質,美的感染。
關鍵詞: 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很大作用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自由和諧的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加強音樂教育已刻不容緩,音樂教育對健全學生的素質,促進健康成長,對學生的道德、智能培養(yǎng)有著巨大的作用,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音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古代哲學家認為音樂的陶冶對于提高人們標準有著重要意義。"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孔子說過"移風易谷,莫過于善"。音樂正是借助有組織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如教學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單靠老師范唱,過于單調,沒有感染力。時間久了,學生厭煩,老師也沒激情。這是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電影圖面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奮起反抗,推翻壓迫者,讓學生更加理解作者意圖和音樂內涵。鼓舞斗志,喚起民眾,教師再分析作品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整齊有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的品質優(yōu)秀,精神崇高,從而陶冶學生的情緒,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音樂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論說教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分析,學生易接受和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而產生興趣。為學習音樂的實際技能打下基礎。眾所周知,音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智慧的結晶,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唱歌課中搞好德育滲透,音樂教師起著極大作用。把對學生的音樂形象培養(yǎng)與德育滲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但使學生學到歌唱技巧,而且使他們在藝術審美之中,提高認識,凈化心靈,升華品德。比如;在教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時,我首先把雷鋒同志生平和事跡向學生作簡單的講述,使他們對歌曲的內容有著初步認識和了解。在同學生充滿激情的歌聲里,既發(fā)展了藝術想象能力,又陶冶了共產主義的高尚情操,同時,在歌曲的感召下,同學們又能積極投入學校和班級學雷鋒"活動之中。
我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講座,引導同學們如何審美,利用歌詞來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正確人生觀,健康優(yōu)美的愛國主義歌曲,對學生有著特殊的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性,作為一名音樂教育,不但要有一定的教學水平和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還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努力提高政治素質,從而真正做到教書又育人,德育滲透在教學領域里辦法還很多。將要不斷研究,從而探索育人的良好途徑。
二、啟迪智慧,促進科學素質
根據(jù)世界一些專家研究結果,下世紀人類面臨一個充滿競爭,復雜多變的世界,要求下個世界的建設者具有豐富的知識,聰明的智慧,開拓的精神。由此可見,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還要改變讀死書的教學方法,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音樂在素質教育中將起著巨大的作用,無論是在開發(fā)人的智力方面,還是培養(yǎng)非智力素質領域,音樂都能以其獨有的功能大顯身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證實,人大腦的兩半球,是各司其職又互相協(xié)調的,左腦長于語言計算,邏輯哲理,抽象能力強,右腦長于音樂,繪畫,形象思維能力強,只有左右腦交叉并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協(xié)調運作,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大腦的功能。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多年偏重語、數(shù)、物理、化學,強化左腦運用,而右腦開發(fā)與利用嚴重缺乏,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也因此產生了,影響個性心理的自然形成,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只有落實素質教育,而音樂就能大顯神通了。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人物都喜歡音樂,如孔子、列寧、愛因斯坦,他們把學習音樂當成對自己事業(yè)的催化劑,從音樂中啟發(fā)自己的靈感,啟迪智慧,最終成為有成就的人,這不能否認音樂的功勞。音樂家"豐富想象,開拓思維,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功效,已被社會所認可。事實上,音樂能激發(fā)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對于人們的手、腦、眼、耳有并用的功能,能開發(fā)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fā)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同學,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fā)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xié)調作用。
音樂藝術通過生動的內容、優(yōu)秀的音樂旋律,鮮明的音樂形象潛移默化的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音樂用各種手段表情達意,鮮明的節(jié)奏,能使人陶醉于無窮的聯(lián)想與想象之中,豐富悅耳的和聲使人體會到和諧與豐滿,美妙的音色又使人感到快意和滿足,而恰如其分的配器,則使人置于音樂的獨特境界,音樂是一種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動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音樂是人生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溶爐。"學生參加音樂活動,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音樂,用自己的身體去表現(xiàn)音樂,通過音樂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創(chuàng)造。鋼琴演奏者十指十分靈巧的配合;十分完美的協(xié)調動作,演奏弦樂器的瀟灑靈活,把肌體的活動化成神奇的樂音,而歌唱則幾乎調動全身的肌肉和器官參加活動,這充分說明經常從事音樂活動的人大腦控制能力和生理協(xié)調能力比一般人要復雜和完美得多。人是崇尚美的,音樂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素質,美的感染。音樂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進人向完美發(fā)展,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素質教育。也只有在"科技興國"的指引下,大刀闊斧地進行基礎教育改革,迅速果斷地將"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才能努力跟上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