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課堂中的心理氣氛是一種微觀的心理環境,是教師、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都處于積極向上的最佳心理活動狀態,也是由教師的心理狀態和學生心理狀態相互影響和交融的結果。良好的心理氣氛對提高教的效率與學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心理氣氛
一、課堂最佳心理氣氛的表現
1.雙邊活動的和諧性
和諧性是課堂教學最佳心理氣氛的最重要的表現。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過活動過程,而這種雙邊活動和諧與否,關系到教學氣氛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效果的好壞。在愉悅的、歡樂的教學氣氛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為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充分發揮。
2.師生情感的交融性
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愛生的情感和學生尊師的情感相互交融,從而為創設最佳的心理氣氛提供了重要條件。師生在這種充滿愛、美、愉悅的氣氛中,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3.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趣味是課堂教學氣氛的催化劑。趣,指導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興致勃勃地去學;味,指所學的知識內容精深,值得品味,甚至回味無窮。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的重點就在于發掘學生的思維。課堂教學的深內涵就是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的能力發展在思維的積極活動中才能真正獲得。因此,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是課堂心理氣氛最本質的表現。
5.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之中,這是確保全體學生獲得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素質教育進入課堂的重要體現。每個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學生之間會產生良性互動,這非常有利于教學氣氛的產生。
二、形成課堂教學最佳心理氣氛的內在因素
1.教師心理狀態是形成課堂教學最佳心理氣氛的決定因素
教師的心理狀態包括教學態度、教學能力、管理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心境等因素。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啟發者,指導得,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教學任務。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就需要運用良好的心理狀態去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教師的心理狀態,決定其教學水平的發揮,也決定著課堂的心理氣氛。
從教學思想和教學態度說,如果教師沒有正確的教育思想,不能面向全體學生,甚至嫌棄差生,就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心中不平;如果教學態度馬虎,橫眉冷對,就會造成學生焦慮和壓抑。從教學能力來說,如果教師有全面的的教學技能,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教學就會給學生帶來藝術的享受,就能有效地的吸引學生,使用學生產生敬佩感,信服感,有助于良好的心理氣氛的形成。從課堂管理方式看,“家長式”的管理不利于課堂氣氛的建設,容易造成學生推動對教師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使課堂出現焦慮,緊張、苦悶,恐懼等心理氣氛。而民主的管理方式則能喚取學生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使課堂出現平等的、友好的、和諧的心理氣氛。從教師品質和人格看,教師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公正公平,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敬意,表現于課堂中,學生以師為鏡,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
從老師的心境說,良好的心境是一種平靜而持久的情感狀態,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理狀態的現實表現。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使人處于欣喜狀態,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全身輕松,表現出較高的工作效率。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為創設課堂心理氣氛提供重要的心理前提。
可見,教師的心理狀態,是維護和發展課堂中良好心理氣氛的關鍵。
2、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影響課堂氣氛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影響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
守紀心理是課堂教學心理氣氛形成的重要基礎。只有學生具有較強的紀律觀念,才能使課堂教學和諧進行;反之,學生間相互干擾引起學生的心理不安,導致情緒的不穩定。課堂中的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強。積極的輿論能促進學生相互合作,規范學生的行為,增強友好相處的氣氛。反之,則造成嚴重影響。當然,健康而活躍的集體輿論需要有計劃地而成,它一旦形成,能有效地抵制學生的越軌行為,使他們符合課堂規范,從而為課堂教學提供重要的靜態心理前提。
學生的競爭與合作心態為課堂氣氛活躍創造了條件。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向上,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它有利于展示學生的才能,也有利于建立親密的同學關系。
總之,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士氣,增強班級凝聚力,優化課堂心理氣氛等具有重要意義。
三、充分發揮教師在形成課堂教學最佳心理氣氛的主導作用
教師心理狀態和學生心理狀態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但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心理狀態起著主導作用,為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我認為,應注意下述幾點:
1、教師要善于保持自己的良好心理狀態
老師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狀態對學生有感染作用,尤其是教師的情感,常常產生駕馭和調節學生學習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絕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
老師良好的狀態能學生積極愉快的感覺,產生要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理智感,反之則使學生產生壓抑、恐懼等不娘良情感。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控制自己的心境,以積極的、飽滿的、熱情的姿態進行教學,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
2、老師要善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著名教育家悲哀斯泰洛齊指出:“任何良好的教育,都要求有象父母一般的眼睛,每天、每時、每刻都能從她的孩子的眼睛里,小嘴上,臉頰上,很準確地看出孩子心理狀態。”這說明,教師觀察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重要性。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眼神、臉色、語言聲調、行為等都是學生心理狀態的顯示。如回答問題響亮堅定還是畏畏縮縮,是理直氣壯還是吞吞吐吐等等。總之,不善于觀察了解學生學習時報心理狀態,就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要善于及時消除學生不良心理狀態
要形成課堂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就必須及時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學生不良心理狀態有:學習懶惰、不肯動腦筋,精神萎靡不振,無信心、心情抑郁,過度焦慮和緊張等等。這些不良心理狀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家庭、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生理原因。作為教師應及時了解產生不良心理狀態的原因,改變教學態度,優化教學方法,同時,關心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建立友好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形成課堂最佳教學心理氣氛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忠華. 課堂教學心理氣氛的調節[J]. 黑河教育, 2010(3):29-29.